问题 单项选择题

罗某与仇人蒲某发生殴斗,在殴斗过程中罗某突然拔出匕首对着蒲某的要害部位一顿乱砍。蒲某没有力气反抗,为求活命,便瘫倒在地,假装已被罗某砍死。罗某信以为真,怕有人发现蒲某的“尸首”,便将其扔到附近的水井中。该水井非常的深,且早就枯干。蒲某掉到井底时被摔死。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罗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罗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D.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所谓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是指侵害的对象没有错误,但造成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结果推后或者提前发生的情况。具体来讲,其又可分为以下三类:(1)狭义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2)事前的故意;(3)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本案属于其中的第二种情况,即行为人误以为前行为已发生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后行为,但实际上是后行为实现了预期的结果。目前刑法学界的主流观点主张,此情形下应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体,只要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是在相当的因果关系之内,就认定为故意犯罪既遂。结合本案,罗某砍蒲某的行为与最终蒲某死亡之间存在明显的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故其误以为蒲某死亡而将其掷入井里的情况并不对其刑事责任产生影响。因此选D。

问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题目中“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

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

B.“飐”,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惊风吹动的是水中亭亭而立的芙蓉(荷花)。

C.“薜荔墙”,“薜荔”一种蔓生的植物;“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

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

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

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受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得遥寄思念。

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