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评述杨贤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

答案

参考答案: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中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他在《新教育大纲》中,对“教育是什么”这个关乎教育本质的问题作为开宗明义的说明,认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并由此进而认为,教育是一种工具,它受更具根本性质的社会万分制约并为其服务,同时也为生产服务;教育既取材于精神生产领域其他部门的成果,也取法于它们的活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又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此,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劳动力再生产手段的双重属性。另外,杨贤江还通过对“教育进化”的考察,对教育本质的演变作了具体分析。第二,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进行批驳。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一方面是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另一方面是专制统治日甚一日,然而在教育界却流行着一些模糊观点,影响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教育的清醒认识。杨贤江对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驳,如批判“三论”(“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阐述教育的职能,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主次本末之分,对教育作用的估价不宜过分;批判“四说”(“教育神圣”、“教育清高”、“教育中正”、“教育独立”),阐述教育的涵义,指出不能不顾时代环境、社会性质而奢谈这一切,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当时中国,人们应对教育有清醒的认识,并认清我们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第三,提出“全人生指导”。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表达了对青年成长的关切之心,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即谓“全人生指导”。因此,所谓全人生指导,也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总之,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并贡献出像《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这样的名著。其二,他致力于中国的青年教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当时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至大。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

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要开源节流。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同时,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转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道德性消费不仅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要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道德性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德性消费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

B.道德性消费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人与人和谐的消费方式。

C.道德性消费是降低自己消费需求以满足别人需求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消费方式。

D.道德性消费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由于部分人们道德缺失,社会上就产生了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B.现实生活中的人要维持生命、保养身体、学习知识、完善自己,不仅需要生理代谢,还需要精神代谢。

C.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转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符合道德性消费的理念。

D.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合理适当的道德性消费其实就是尊重劳动者的正当劳动。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是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生活消费现象,因此倡导低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经济学无关。

B.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应该降低生活标准由高碳消费转为低碳消费。

C.奢侈消费只要不诱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不影响社会和谐,还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奢侈品生产厂家的发展。

D.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就会蜕变成商品在消费着人,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房奴”“车奴”现象。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