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在某文件夹中,存有文档WT12.DOC,其内容如下:
【文档开始】
习惯与自然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像,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像还是小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像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像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像,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小像是被链子绑住,而大像则是被习惯绑住。
老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比如那只偶然尝了鲜血的老虎。
【文档结束】
按要求完成下列操作:
1.新建文档WD12

  • A.DOC,插入文档WT12.DOC,将全文中的“大像”一词改为“大象”,“小像”改为“小象”。存储为文档WD12A.DOC。
    2.新建文档WD12
  • B.DOC,插入文档WDA12A.DOC,标题“习惯与自然”设置为黑体、小二号、居中:正文部分的汉字设置为宋体,字号为四号,字形为“加粗”,存储为文档WD12B.DOC。
    3.新建文档WD12
  • C.DOC,复制文档WD12B.DOC的内容。将标题段的后间距设置为16磅。各段首字下沉2行,距正文为0厘米。正文各段的段后间距设置为6磅。存储为文档WD12C.DOC。
    4.新建文档WD12
  • D.DOC,插入一4行4列表格,设置列宽为3厘米,行高为20磅,表格外框线设置为1.5磅实线,表内线设置为0.5磅实线,表线全部设置成蓝色。并将第一行的2、3列合并成一单元格,将第1列的3、4行合并成一单元格。存储为文档WD12D.DOC。

答案

参考答案:①在考生文件夹下建立文档WD12A.DOC。
②执行[插入]→[文件]菜单命令,弹出“插入文件”对话框,选中文件WT12,单击“插入”按钮。
③执行[编辑]→[替换]菜单命令,弹出“查找和替换”对话框,在“查找内容”文本框中输入“大像”,然后在“替换为”文本框中输入“大象”两字,单击“全部替换”按钮:然后在“查找内容”文本框中输入“小像”,然后在“替换为”文本框中输入“小象”两字,单击“全部替换”按钮。
④设置完成后,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
2.①在考生文件夹下建立文档WD12B.DOC。
②打开文档WD12B.DOC执行[插入]→[文件]菜单命令,弹出“插入文件”对话框,选中文件WD12A,单击“插入”按钮。
③选中标题段文字,在“格式”工具栏中,“字体”选择“黑体”,“字号”选择“小二号”,单击“居中”按钮;然后选中正文文字,在“格式”工具栏中,“字体”选择“宋体”,“字号”选择“五号”,执行[格式]→[字体]菜单命令,弹出“字体”对话框,在“字体”选项卡下,“字形”选择“常规”,单击“确定”按钮。
④设置完成后,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
3.①在考生文件夹下建立文档WD12C.DOC。
②打开文档WD12B,执行[编辑]→[全选]菜单命令,再执行[编辑]→[复制]菜单命令;然后打开新建的文档WD12C,执行[编辑]→[粘贴]菜单命令。
③选中标题段文字,执行[格式]→[段落]菜单命令,弹出“段落”对话框,在“缩进和间距”选项卡下,“间距”区域中,“段后”输入“16磅”,单击“确定”按钮。
④将插入符置于第一段首,执行[格式]→[首字下沉]菜单命令,弹出“首字下沉”对话框,在“位置”区域中选择“下沉”项,在“选项”区域中,“下沉字数”输入“2”,单击“确定”按钮。然后对第二、三、四、五段执行同样的操作。
⑤选中正文各段文字,执行[格式]→[段落]菜单命令,弹出“段落”对话框,在“缩进和间距”选项卡下,“间距”区域中,“段后”输入“6磅”,单击“确定”按钮。
⑥设置完成后,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
4.①在考生文件夹下建立文档WDl2D.DOC。
②打开新建文档,执行[表格]→[插入]→[表格]菜单命令,弹出“插入表格”对话框,在“表格尺寸”区域中,“列数”输入“4”,“行数”输入“4”,单击“确定”按钮。
③选中表格,执行[表格]→[表格属性]菜单命令,弹出“表格属性”对话框,在“列”选项卡下,“尺寸”区域中,“指定宽度”输入“3厘米”,在“行”选项卡下,“尺寸”区域中,“指定高度”输入“20磅”,单击“确定”按钮。
④单击“表格和边框”工具栏,“线型”选择“实线”,“粗细”选择“1.5磅”,颜色选择“蓝色”,选择“外部框线”:然后“线型”选择“实线”,“粗细”选择“0.5磅”,选择“内部框线”。
⑤选中表格第1行的2、3列单元格,执行[表格]→[合并单元格]菜单命令:然后选中表格第1列的3、4行单元格,执行[表格]→[合并单元格]菜单命令。
⑥设置完成后,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汩罗江边     林非

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汩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地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汨罗江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洪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浑浊的河道时,真疑惑着如此惊心动魄和壮怀激烈的死亡,为什么要发生在这样平淡得近乎粗糙的场合,懊丧地感到自己猜测了半生的谜语,竟只获得令人失望的诠释。我从脚旁的青草丛中,拾起一块细小的碎石,使劲地往对岸掷去,它悄悄掉在河滩上的那一棵老榆树底下。幽暗的河水依旧在默默地流淌,映照着从一团团云雾中间挣扎出来的阳光,淡淡地反射出丝丝缕缕的波纹。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浑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

昨日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不禁想起至今还升华着整个民族崇高节操的屈原来。他在《哀郢》里曾叙述自己“上洞庭而下江”的游历,那时候的白云与碧水,跟我在两千多年之后看到的这壮丽风光,也许不会有什么迥然的差异。像我这样平庸地打发着日子的人,心里都激荡起飞溅的浪花,想在这波涛中泅泳,想在这天空里翱翔,那么这位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生了赴水自沉此种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为何不纵身跳向这浩瀚的水波?

屈原心里确实也奔涌着浩瀚的痛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替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建立功勋的,却受尽佞臣和群小的嫉妒,诬陷他诋毁君王的庸碌无能,谄媚地挑拨楚王原先对他的信任。这些嫉妒者恶毒的诡计,也燃起了深藏在楚怀王心中的嫉妒之火。他原来就隐隐地忧虑着屈原杰出的才华,会不会威胁自己装扮出来的尊严,因此被狡黠地提醒和告诫之后,嫉妒心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立即排斥和疏远了屈原。无权无势者的嫉妒心,对别人的杀伤力肯定会小一点,而掌握了生杀予夺绝对权力的君王,一旦萌生出嫉妒心来,就可能将所有人都置于死地。屈原的被贬抑和放逐,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继位的顷襄王同样不辨忠 * * ,听不得丝毫逆耳之言,屈原竟又被放逐了。汩罗江边留下他摇摇晃晃的身影,露出了多么消瘦和枯槁的面庞,多少憔悴和伤心的神色。当我在这儿踯躅时,在朦胧的幻想中跟他邂逅,影影绰绰地瞅见他,正于狂风的呼啸声里愤懑地悲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那种滥施权力的君王统治时代,一心一意忠于自己主上的屈原,只能于都城失陷的绝望中哀怨地自尽。

我心情沉重地望着对岸碧绿的稻田,径直地往远方绵延开去。在许久的寂静中,突然有只飞鸟掠过树梢,想箭镞似地射向湿漉漉的河边,饮了口水,又啁啾着飞走了。我神往地盯住它扬起的翅膀,执拗地思忖着:如果屈原依旧在这块深受蹂躏的土地上疾行,掩涕叹惜着国破家亡和流离颠沛的民众,跟他们一起去面对灾难,不再选择自沉水底的夙愿,那肯定会留下更多深沉、厚重和感情激越的诗篇。为什么不在苦难中生存和吟咏下去呢?我满腔悲愤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真想迈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向屈原提出这千钧般压在心头的询问。

小题1:文中画线的短语“猜测了半生的谜语”指什么?(4分)

小题2:屈原怀石投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并分条作答。(4分)

小题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当“我”终于站到汩罗江边,看到狭窄,混浊的汩罗江,非常地困惑、失望。作者认为,这样平淡粗糙的场地不应该是屈原的葬身之所。

B.“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这些描写表现了“我”十分愉悦、欢快的心情。

C.作者认为屈原的痛楚,来自于身边一群小人的妒忌,更来自于无法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建功立业。楚怀王的妒忌是导致屈原被贬逐的主要原因。

D.这篇散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屈原的“愤懑地悲鸣”表现出来,语言优美而灵动,想象悠远而逼真,议论深刻而独到。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