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心学
参考答案:王守仁的学说世称“心学”,并与陆九渊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这是同程朱理学分营对垒的一种新儒家学说。程朱理学(又称“道学”)把抽象的“理”(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即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陆王心学则将主观的“心”(人的意志和道德观念)视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王守仁集宋明心学之大成,他在全面继承和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基础上,着重对孟子“尽心”说和陆九渊“心即理”说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创建了以注重内心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特色的新儒学——阳明心学,从而达到理学发展的高峰。
[题型转换] ——论述题:理学(佛教)的反对和赞成声音有哪些
明代王守仁(王阳明)
→心学大师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集心学之大成,创立新儒家学派阳明学派,与朱子学派分庭抗礼。
他从佛、道两家的角度考察儒家,更多地看到了儒、佛、道三家相通的地方,这对阳明心学的形成颇有影响。王守仁教育学生特别注重培养其独立人格,曾亲手制订教条以训示龙冈诸生,要求他们立志、勤学、责善、改过,关键就是要学会“做人”。
王守仁注重“省察克治实功”,加强“事上磨炼”,力求做到“存天理,去人欲”。
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王夫之《相宗络索》从唯识宗人手,对佛教唯心主义教义和虚无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批判和彻底否定;他还对佛家的“能所”概念加以改造、阐发,辩证地论述了“能”(主观)、“所”(客观)间的关系,认为“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上,王夫之指出,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是“先知以废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销行以归知”,击中了理学和心学的要害;
他还痛斥宋明道学家的“惩忿”、“窒欲”、“灭情”等扭曲人性、伦理异化的谬论,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中,“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对后人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乾、嘉学者第一人、皖派宗师戴震,汉学吴派开创者惠栋
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
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治学须“志存闻道”、“求之《六经》”,回归儒学原旨,重建儒家“人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戴震结识惠栋以后,钱穆认为戴震的论学宗旨发生一大变化,“其先以康成、程朱分说,谓于义理制数互有得失者;今则并归一途,所得尽在汉,所失尽在宋。义理统于故训典制,不啻日即故训即典制而义理矣”。
[延伸知识点] 刘宗周←→黄宗羲←→吕留良
还有顾炎武←→钱谦益,请考生自己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