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述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答案

参考答案:(1)在权利的性质上,物权是支配权,而债权则是一种请求权。物权以物为支配对象,权利人无需借助他人的行为就能行使权利,并通过对标的物的直接管领、支配实现自己的利益。
(2)在权利效力范围上,物权是绝对权,债权是相对权。物权的义务主体是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人,故又称为对世权;而债权人则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主体(债务人)主张权利。
(3)在权利的客体上,物权的客体为物,债权的客体则不限于物。
(4)在权利的效力上,物权具有优先力和追及力,而债权则没有这两项效力。物权与债权同时存在于同一物上时,物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物权人得优先行使其权利,是为物权的优先力。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流向何处,权利人均得追及于物的所在行使其权利,是为物权的追及力。
(5)在权利的发生上,物权的设定采取法定主义,而债权(合同之债)的设定则采取任意主义。
(6)在权利的保护方法上,物权的保护以恢复权利人对物的支配为主要目的,偏重于“物上请求权”的方法,赔偿损失仅为补偿方法;而债权的保护则主要采取赔偿损失的方法。

材料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 * * ”的概念。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月——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 * * ”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 * * ”。

材料三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徐迅《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提出“中 * * ”“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提出“中 * * ”,孙中山早期却提出“驱除鞑虏”,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中 * * ”概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