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甲公司是一家于2000年3月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为6 000万元人民币,其发起人为A、B、C、D、E、F、G七个自然人,其中C、D、E、F、G为公司董事。2004年3月A、 B、C三人拟转让各自所持有的甲公司的股份。后因甲公司经营效益良好而未转让。2005年5月,甲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董事C和D则因病未能参加会议,董事会的决议经E、F同意G反对而通过。董事会对会议所议事项作成会议记录,由出席会议的董事E、F、G签名。甲公司在经营中发现董事G在乙公司担任经理一职(乙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与甲公司属于同类),随即进行了处理。2005年3月甲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到2 100万元人民币,甲公司决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在甲公司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又另行追.加了一项议题,即选举更换了一名董事,并通过了该项决议。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及《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 A、B、C三人能否转让各自持有的甲公司的股份并说明理由。
(2) 甲公司董事的人数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3) 甲公司能否召开董事会会议并说明理由。
(4) 甲公司能否通过董事会决议并说明理由。
(5) 甲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的签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6) 甲公司对董事G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7) 甲公司应否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说明理由。
(8) 甲公司的董事会能否在该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选举更换董事的决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

参考答案:[答案及解析]
(1) A、B能转让各自所持有的甲公司的股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甲公司已成立4年,因此A、B可转让各自所持有的股份。C不能转让其所持有的甲公司的股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在任职期内不得转让本公司股份。
(2) 甲公司董事的人数符合法律规定。《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由5~19人组成。
(3) 甲公司可以召开董事会会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会议须由1/2以上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3个人出席已过半数。
(4) 甲公司不能通过董事会决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而不是参加会议的过半数通过。该项决议只有2位董事同意,未过半数,因此,不能通过。
(5) 甲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的签名不符合法律规定。《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应由出席会议的董事和记录员签名。
(6) 甲公司应付董事会G的行为所得收入收归公司所有。董事G应当赔偿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而给甲公司带来的损失。
(7) 甲公司应当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司法》规定,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到股本总额1/3时,应当召开临的股东大会。
(8) 甲公司的董事会不能在该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选举更换董事的决议。《公司法》规定,临时股东大会不得对通知中未列明的事项做出决议。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4分)

小题2: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6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2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2分)

小题4: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7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