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0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2分)

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

材料三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材料四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答案

(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2分)

(2)实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分)

(3)北宋: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2分)

(4)北魏:措施得力,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新法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分)

填空题

(I)多项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烯分子中有8个σ键,1个π键

B.在SiO2晶体中,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

C.NF3的沸点比NH3的沸点低得多,是因为NH3分子间有氢键,NF3只有范德华力

D.NCl3和BC13分子中,中心原子都采用sp3杂化

E.SO3与CO32互为等电子体,SO3是极性分子

(II)人类在使用金属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铜、铁、铝之后,第四种将被广泛应用的金属被科学家预测是钛(Ti),它被誉为“未来世纪的金属”。试回答下列问题:

(1)Ti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2)在Ti的化合物中,可以呈现+2、+3、+4三种化合价,其中以+4价的Ti最为稳定。偏钛酸钡的热稳定性好,介电常数高,在小型变压器、话筒和扩音器中都有应用.偏钛酸钡晶体中晶胞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它的化学式是           ,其中Ti4的氧配位数为        ,Ba2的氧配位数为         

(3)常温下的TiCl4是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透明液体,熔点-23.2℃,沸点136.2℃,所以TiCl4       晶体。

4)已知Ti3可形成配位数为6的配合物,其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如下图1所示,我们通常可以用下图2所示的方法来表示其空间构型(其中A表示配体,M表示中心原子)。配位化合物[Co(NH3)4Cl2]的空间构型也为八面体型,它有       种同分异构体。

(Ⅲ)

(1)已知过氧化氢分子的空间结构如右图所示,分子中氧原子采取      杂化。

(2)R是1~36

号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原子。R3+在溶液中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R3+  R(OH)3  [R(OH)4]

①基态R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②[R(OH)4]中存在的化学键是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非极性键     D.配位键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