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请解释第(8)、(12)、(41)行的意义及(17)~(20)与(21)~(24)行的作用。
参考答案:
解析:行的意义:对连接目的方的描述,表示inteffacee0/1口用于连接CIU。第(12)行的意义为保存当前配置,所做的修改到下一次启动时仍然有效。第(41)行的意义为查看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详情。第(17)~(20)行表示:进入line console局部配置模式下,修改console登录密码。第(21)~(24)行表示;进入line vty局部配置模式,修改telnet登录的密码。login命令指出需要登录。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简称IGP),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是典型的距离向量(distance-vector)协议。RIP通过广播UDP报文来交换路由信息,每20秒发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跃计数(hop count)作为尺度来衡量路由距离,跳跃计数是一个包到达目标所必须经过的路由器的数目,RIP最多支持的跳数为15,即在源和目的网间所要经过的最多路由器的数目为15,跳数16表示不可达。 1.度量方法 在RIP的度量是基于跳数(hops count)的,每经过一台路由器,路径的跳数加一。如此往复,跳数越多,路径就越长,RIP算法会优先选择跳数少的路径。RIP支持的最大跳数是15,跳数为16的网络被认为不可达。 2.路由更新 RIP中路由的更新是通过定时广播实现的。缺省情况下,路由器每隔30秒向与它相连的网络广播自己的路由表,接到广播的路由器将收到的信息添加至自身的路由表中。每个路由器都如此广播,最终网络上所有的路由器都会得知全部的路由信息。正常情况下,每30秒路由器就可以收到一次路由信息确认,如果经过180秒,即6个更新周期,一个路由项都没有得到确认,路由器就认为它已失效了。如果经过240秒,即8个更新周期,路由项仍没有得到确认,它就被从路由表中删除。上面的30秒,180秒和240秒的延时都是由计时器控制的,它们分别是更新计时器(Update Timer)、无效计时器(Invalid Timer)和刷新计时器(Flush Timer)。 3.路由循环 距离向量类的算法容易产生路由循环,RIP是距离向量算法的一种,所以它也不例外。如果网络上有路由循环,信息就会循环传递,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为了避免这个问题,RIP等距离向量算法实现了下面4个机制。 (1)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水平分割保证路由器记住每一条路由信息的来源;防止产生路由循环。即从哪里来的信息,不再转发回去。 (2)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乙当一条路径信息变为无效之后,路由器并不立即将它从路由表中删除,而是用16,即不可达的度量值将它广播出去。这样能清除相邻路由器之间的任何环路。 (3)触发更新(trigger update)。当路由表发生变化时,更新报文立即广播给相邻的所有路由器,而不是等待30秒的更新周期。这样,网络拓扑的变化会最快地在网络上传播开,减少了路由循环产生的可能性。 (4)抑制计时(holddown timer)。一条路由信息无效之后,一段时间内这条路由都处于抑制状态,即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接收关于同一目的地址的路由更新。 4.RIP的缺陷 RIP虽然简单易行,常用于许多路由器的配置协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很重要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过于简单,以跳数为依据计算度量值,经常得出非最优路由;度量值以16为限,不适合大的网络;安全性差,接受来自任何设备的路由更新;不支持无类IP地址和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变长子网掩码);收敛缓慢,时间经常大于5分钟;消耗带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