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江西上饶市市长余 * * 自杀事件揭秘  2003年8月26日早上,余 * * 被发现自缢于家中。两天后,景德镇市委书记姚亚平接任余的职务。在9月1日下午举行的面向全省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上,江西省委书记提到了“余 * * 自杀事件”,他说待情况查明后将在近期通报案情。8月29日上午,余 * * 遗体告别仪式在上饶举行。余生前同学、好友、亲戚和部分上饶机关工作人员共来了约300人。但除了上饶市委秘书长,没有一名当地县级以上领导。据透露,此前余的家属请求组织出面安排举行追悼会,但未得到批准。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熊良华日前表示余 * * 自杀只是个案。               洗澡更衣后用电线自缢  据知情人透露,8月26日早上,余 * * 的司机像往常一样准时开车停在江西省上饶市沿河东路20号上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院内。等了许久不见余下楼,司机便到局里的食堂端了碗稀饭上了三楼,他用余给他的钥匙开了房门,赫然看到余吊在一个房间的铁钩子下。  据透露,余 * * 身上穿着均为新衣,死前他洗了澡,并把换下的衣服全部洗净晾好。现场有几个烟头,烟蒂被撕碎,屋角有几个啤酒瓶,而据说余生前只饮白酒,很少喝啤酒。吊住他脖颈的是一根电脑专用电线,尸首旁则发现几根绑在一起的领带。有人分析说,余可能先用领带上吊,但因滑溜吊不住,便扯下电脑上的电线。据说他还服用了一定量的安眠药。房间里没发现可疑脚印,无搏斗痕迹,经警方尸检,终确定为自杀,时间在8月26日凌晨。               最后一顿晚餐食堂里吃  有多位目击者称,余的最后一顿晚餐是在他住处前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堂里吃的。同桌的局领导请他喝酒,被谢绝。饭后,他回了一趟办公室。大约9时半,有人看见他独自在江边散步。8月25日深夜时分,余 * * 爱人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接到了余的电话,余请他以后多关照小朱(其爱人)。这位负责人对此莫名其妙,直到第二天得知余自杀后才恍然大悟。有媒体称,在出事前一天下午,余还打了一场网球,另外,他在自杀前留有遗书。  余 * * 自杀时,爱人朱某已出差西藏数日,独子正在北京一所大学补课。  余 * * 为何自杀当地虽有几种说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与在上饶圈地搞房地产开发的某集团有瓜葛。据了解,该集团不是当地企业,是应招商而来。从去年起,该集团在城郊320国道旁圈了3 000亩地,进行集商铺、住房、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市场开发,名曰“中国××商贸中心”,据称耗资约20亿,能容纳3万-5万人,相当于一个县城的规模。该商贸中心售楼部打出的广告称这个商贸中心将成为江西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宣传口号是“心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在售楼大厅墙壁上贴的是几幅省、市领导视察商贸中心的照片,其中就有余 * * 的身影。  但就是这个被普遍认为“有背景”“财大气粗”的企业,当地却风传董事长卷巨款潜逃了,时间据说是8月25日,余 * * 自杀前一天。据了解,目前该中心一期已卖出1 000多套店面和住房。大部分买主选择的是按揭形式,已首付1-3万元。据当地一名处级干部透露,余曾出面为该集团担保贷款几个亿,现在这些钱被卷走了,余“无法交差”。  另据江西省某司法机关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余自杀可能牵扯进他在樟树任职期间的一宗土地纠纷。而此前有媒体报道,余自杀与2003年7月属上饶市管辖的德兴市委书记吴祖国涉嫌贪污、受贿30余万元的案件有关。另外,据知情者透露,在余自杀前,江西省委常委会已决定将其调离上饶,景德镇市委书记姚亚平接任其职,同时决定对余立案侦查。余自杀前一天,省委某领导亲赴上饶,找余单独谈话,知情者同时透露,余自杀前,江西省纪委已找过他,中纪委将后期介入,但现在随着余的死去,省里暂时“没有动作”。  在余 * * 自杀前一个月时间里,他频频出现在招商引资会、农村抗旱一线、为失学女童捐款仪式和各种工作会议上。8月8日,上饶市委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这也是余 * * 生前最后一次在全市大型会议上亮相并讲话。  “上饶之窗”网站曾刊载他的讲话稿:“再次郑重表明,全市干部群众对我进行监督,对我的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我在这里重申,土地经营、建设项目、政府采购、人事工作,必须阳光操作,一定要集体决策,绝对不能个人说了算。”余在会上还列举了近期查处的几个上饶贪官的事例。  一名与会人士至今仍清楚记得,余 * * 在台上还多次脱稿讲话,告诫领导干部不要和企业主拉拉扯扯,“他们是别有用心的,这里给你送钱,背后给你记录在案”,他希望“在座的地级干部一个都不要出问题,县级干部尽可能少出问题”。  余 * * 事前没有在上饶广大干部群众前表露出异样,以致他自杀的消息传出后,绝大部分人的反应几乎都是“真的不可能吧!”。但有机关干部事后回想起来,觉得他近段时间“脸瘦了,更加严肃了”。有人则称看到余死前一两天不用手机,而是用IC卡打电话,还有人引述余身边工作人员的话说,最近余不要秘书接电话,自己来接。这些传闻都为余 * * 自杀事件增添了神秘色彩。                当地曾对余寄予厚望  当地官员称余在任市长时严抓机关工作作风,且作风低调。记者采访上饶一些官员,他们对余 * * 的评价比较一致:口才好,能几个小时不用讲稿;逻辑思维强,讲话无废话;精明能干,点子多,作风硬朗,对下属颇为严厉,人人惧之。有人认为,他是上饶市历任市委书记里最强的。  上饶一名处级干部对余 * * 狠抓机关作风记忆犹新。余刚来当市长时,每次开会,早早来到会场,紧盯着人口处,迟到者不但被请上前排,余还要冷嘲热讽一番:“昨晚是不是加到很晚啊”对方往往面红耳赤,下回参加有余 * * 出席的会,再不敢迟到。  余的自杀在当地引起极大震动,一名老干部掩饰不住自己的失望:“前不久他和我们老干部座谈,说话非常有水平,我们对他和上饶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想不到……”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小人物扳倒省委书记  前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受到处理,很多报纸都在刊登“小人物扳倒省委书记”的通讯。石家庄市建委退休干部郭光允从1995年检举程维高,到2003年程维高被“双开”(被开除党籍,开除“省部级待遇”),时间是8年。  8年算短还是算长,不太好说。从“一个人能有几个8年”来理解,8年是长的。想一想“白驹过隙”的比喻,8年就只是“一转眼”了。尤其“小人物扳大人物”,好比阿甘与泰森打拳,用再长时间也是没戏的,所以只要扳倒了,就算望外之喜,不能言时间长短。  真正说来,把郭光允的故事说成“小人物扳倒省委书记”是很夸张的。郭光允要拿程维高扳一扳,最多可以说有坚定的信心,但也只是愚公的信心吧。靠愚公的能量,就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还真能移得了山不成所以愚公移山,可贵的是精神,倘非“帝感其诚”,太行王屋就永远会在愚公的家门口。  郭光允再怎么着,只是普通的退休公务员,程维高却是省部级大干部。这种力量对比表明,程维高不是郭光允扳得倒的。不说一个郭光允,就是再多的郭光允一起来扳,扳得动一个“省部级干部”吗所以一个干部被扶起也好,被扳倒也好,作用力都不在“小人物”或曰“老百姓”那里。查处程维高,功劳是一定要记在“党纪政纪”上而不能记在郭光允名下。  事实上,在“党纪政纪”对程维高发生作用以前,郭光允命运如何呢报道写得清楚:程维高说,“谁要反对我,我就整谁”。于是郭光允因不断检举程维高的问题而被戴上“诽谤省里主要领导”的罪名长达8年,并被开除党籍,还被关进了看守所。  郭光允被审讯的主要问题是,“匿名(检举)信是不是他写的反程维高集团有没有后台与同伙”这种审讯,关键是到底是谁以及还有谁对程维高进行了“诽谤”,而非检举是否属实。也就是说,无论检举内容如何,只要检举的对象是“省里主要领导”,就属于“诽谤”。所以,郭光允被审讯,名义上是因为“诽谤”,实质上是因为“可恶”。 * * 中,有所谓的“恶攻罪”(恶毒攻击伟大领袖之罪),一切被认为有损于光辉形象的言行,都要严惩不贷。郭光允受到审讯,从审讯的主要内容来看,几乎等同于犯“恶毒攻击省里主要领导之罪”了。  郭光允检举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组织就开除郭光允的党籍,治安行政机关就判他劳动教养,在这些人当权的地方,“法制”看似很严明,“恶攻”多大的领导,就会在多大的一个地方被专政。“恶攻”单位领导,就在单位里受惩罚。郭光允“恶攻”了省委书记,自然就在一个省的范围内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但在真正“依法治理”的地方,翻开任何法典,我想都找不到“恶攻罪”的条文,不会“不得检举本地主要领导”的律令。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