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有句俗话叫“笨鸟先飞”,说全了叫做“笨鸟先飞早出林”,又叫做“笨人先离村,笨鸟早出林”。这句谚语一向被作为天资差的人的座右铭,而很少收入天资优越人的词典。在他们看来,“笨鸟即使先飞,也不一定能赶上大队。自己天资好,就是晚点飞,也不会掉队。”

答案

参考答案:[参考例文]

谈“笨鸟先飞”

“笨鸟先飞”,说全了叫做“笨鸟先飞早出林”,又叫做“笨人先离村,笨鸟早出林”。这句谚语一向被作为天资差的人的座右铭。
我认为,“笨鸟先飞”实在是一句劝世良言,其实质是提倡一种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精神。
“笨鸟”之“笨”,自然是能力较差,先天不够聪明,别人一小时能干完的事,他们也许要两三个小时。别人一次学会的东西,他们也许要学十次、八次。他们要想不掉队,只有“先飞”。爱迪生小时被认为是低能儿,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赶出了校门,可称“笨鸟”。但是爱迪生没有灰心,他发奋自学,还用卖报纸的钱在火车的一间小屋里办了个实验室。一次,装白磷的瓶子不慎打破,发生了爆炸,爱迪生差点受伤,被赶下了火车。但是,他没有停“飞”,终于成为一名拥有一千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清朝学者阎若琚自幼口吃,“入小学,读书千遍犹未熟”,遭到同学耻笑,但他并不灰心,每夜读书。如有不懂,则想不通不睡觉,夜深寒冷,仍静坐沉思,终于“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三十岁时,阎若琚发现《尚书》中有许多地方不确切,于是苦心研究三十余年,终于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他们承认自己是笨鸟,肯于先飞,飞行不止,确实“先人林”了。
那么,是不是只有笨鸟才需先飞呢我不否认人的天赋是有差别的。但我认为,对于天赋好的人,“笨鸟先飞”一语同样适用。一个人有天赋,若不肯飞,则必降而为“笨鸟”。方仲永五岁即可指物作诗,文理不凡,天赋可谓不错。然而,他从此每日与父亲环游乡人,不再学习。十二三岁,令作诗,已不能与前时媲美。又七年,“泯然众人矣”!他由一只“灵鸟”变成了“笨鸟”。可见,“笨”与“不笨”是相对的。人无完人,鸟无完鸟。一个人在这方面是“灵鸟”,在另一些方面就未免是“笨鸟”。既然如此,“先飞”对于“灵鸟”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但他也回答不出两个辩日小孩的问题,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要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齐白石老人是国画大师,名扬天下,特别是他笔下的虾图,惟妙惟肖,堪称一绝,真是“灵”得很。但他在学习篆刻时却总是抓不到要领,“笨”得很,因此十分苦恼。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决心“先飞”。他弄回许多石料,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练习,终于使自己的篆刻技艺足以和画技媲美。书法家沈尹默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作诗才华,但他的字却写得很差。有一次,他把写的诗拿给陈独秀看。陈独秀先是称赞他诗写得好,但说他的字是“其俗入骨”。沈尹默第二天一早就买了一大卷纸,从此发奋练字,终于练出一笔好字,成为书法大家。
再退一步说,即使在这些人擅长的方面,他们也还要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因为,事物是发展运动的,绝对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第三次浪潮正冲击着每个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今天的“灵鸟”,明天也许就被远远甩在后面。计算机从出现到现在,仅仅三十年就更新了四代,如今,连六十年代结业的大学生也要重新学习。在这样迅猛发展的时代面前,哪个“灵鸟”敢担保自己永远领先呢况且,那些在后面的“笨鸟”,既已振翅奋飞,领头鸟如果徘徊不前,那么总有一天,笨的会赶上灵的,甚至会后来居上。
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事例:被视为笨“鸟”的,飞到了前面,担负了开路先锋的任务,带领群鸟飞出了前人没有飞过的新路。而灵“鸟”,却辜负了人民的期望,落后了。
“笨鸟先飞”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勇于进取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发展,我们要提倡“笨鸟先飞”的精神。
让所有的人都把“笨鸟先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解析:
本文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深入理解“笨鸟先飞”一语的性质后,首先指出这一谚语,实质是在提倡一种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
然后.就一般人对该谚语的不当理解和态度(一向被作为天资差的人的座右铭,而天资优越的人很少以此自励)展开分析,说明为什么要“论”这“笨鸟先飞”。作者的态度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发展,让所有的人都把“笨鸟先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重点是劝那些“天赋好”的人,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时代,也要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为了要讲清为什么天赋好的人也要“笨乌先飞”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交代法”开头,先说明这一谚语的另一种叫法,以利于读者全面理解它的内涵;再说明一般人对这一谚语的理解和态度,为下面立论奠定基础。
在论证部分.作者安排了一个递进的层次:先点明这一谚语的实质,以避免在字面上的无谓纠缠。接着用例证法论述“笨鸟先飞”确实可以“先出林”,批评藐视“笨鸟”的思想。之后进一步提出“对于天赋好的人,‘笨鸟先飞’一语同样适用”,引入论述的重点,并分四个小层次进行论说:先说“灵鸟”不肯“先飞”则有变成“笨鸟”的危险:再说“灵”与“笨”的相对性,“灵乌”也总不免有“笨”的一面;第三层,再退一步说,即使是“灵鸟”“灵”的方面,若不肯先飞,也有转化为落后的可能;最后,指出“灵鸟”负有“开路先锋”的责任,不“先飞”则辜负了人民的期望。四个层次步步深入,条理井然,逻辑性强。结尾用总结、号召法,揭明宗旨,要言不烦。
本文论据充足,事例典型,材料与观点一致。用语上紧紧扣住题目,有种轻松幽默的效果。本文虽没有大段的理论阐述,但将道理渗透在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之中,所以仍充满“理论”的色彩,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较强的说服力。

阅读理解与欣赏

意 外

[德国]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箱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太太,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1.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

                                                                                                                                                             

2.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他会为警方提供哪些信息?

                                                                                                                                                             

                                                                                                                                                             

3.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犯佐林说自己是“讨人喜欢的人”,是为了让塔玛拉消除紧张的情绪。 

B.多处伏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跌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是为了能引起警察的注意从而抓捕佐林。 

D.警察在加油站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没有发现佐林在前面的车上。

4.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