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说明和图,回答问题1至问题4,将解答填入对应栏内。

[说明]

某医院欲开发病人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各种设备监控病人的生命体征,并在生命体征异常时向医生和护理人员报警。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本地监控。定期获取病人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数据。

(2)格式化生命体征。对病人的各项重要生命体征数据进行格式化,然后存入日志文件中并检查生命体征。

(3)检查生命体征。将格式化后的生命体征与生命体征范围文件中预设的正常范围进行比较。如果超出了预设范围,系统就发送一条警告信息给医生和护理人员。

(4)维护生命体征范围。医生在必要时(如:新的研究结果出现时)添加或更新生命体征值的正常范围。

(5)提取报告。在医生或护理人员请求病人生命体征报告时,从日志文件中获取病人生命体征生成体征报告,并返回给请求者。

(6)生成病历。根据日志文件中的生命体征,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描述,形成病历存入病历文件中。

(7)查询病历。根据医生的病历查询请求,查询病历文件,给医生返回病历报告。

(8)生成治疗意见。根据日志文件中的生命体征和病历,医生给出治疗意见,如处方等,并存入治疗意见文件中。

(9)查询治疗意见。医生和护理人员查询治疗意见,据此对病人进行治疗。

现采用结构化方法对病人监控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获得如图15-26所示的顶层数据流图和如图15-27所示的第0层数据流图。

使用说明中的词语,给出图15-27中数据存储D1~D4的名称。

答案

参考答案:

D1:生命体征范围文件 D2:日志文件

D3:病历文件 D4:治疗意见文件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北京滋味

陈建功

  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年我上了北大,第一次听侯仁之教授讲座,此前我已在北京生活21年,听了侯教授讲座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因为北京太有意思,而我,却只是在北京“活着”而已。次日,我流连于北大勺园,想米万钟,又想到侯教授的老师洪煨莲。到了星期日,我跑到永定河畔,感受这几近枯竭的河水当年如何孕育出一个聚居点,成为了都市最原始的胚胎。我又跑到莲花池,因为记得侯教授说过,莲花池之水滋养了蓟城,由此而金中都兴,北京城即由此发展起来。坦率地说,只凭一次历史地理学讲座听来的知识,我哪里看得出什么名堂?北京是需要读的,可以用历史地理的眼光去读,还可以用民俗学、政治学、建筑学、方言学、艺术史、文学史……北京有着无穷无尽的滋味。

  北京滋味在庙堂之高,也在胡同之深;在官宦之显,也在平民之乐;在历史的积淀,也在当下的开拓。缤纷斑斓,深邃无涯。因此,读北京,说读懂了,已不够谦虚,说读透了,那肯定是吹牛。寻访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时发生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地方——望着 * * 巍峨的宫墙,我老是在想象当年那只颁诏的“金凤”,如何从城堞上放下来,把宣统退位的旨意昭告天下;走过张自忠路,我总是想起倒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刘和珍们;到一个宅子里吃饭,人家告诉我这是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宅,顿时吓了一跳: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来京养病和最终辞世的铁狮子胡同行辕啊。这就是北京,历史的风云说不定啥时就在身边翻卷起来。

  北京是个藏龙卧虎,蕴涵着丰沛的性格故事和人生感悟的地方。我曾经听过几位“八旗子弟”讲述自己家族人生的败落史,他们怎样沦落到天桥唱起了单弦岔曲。为了维护一点贵胄的尊严,坐着洋车去,坐上洋车回,在家里却又五脊六兽地期盼着书场的掌柜登门送钱。造就了北京的悲喜剧性格的,与其说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不如说是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北京人思考样式中独特的美学特征,或许正是从中孕育而出的吧?

  只有品味到了这深层的韵味,你才算接触到真正的北京滋味啦。什么时候你不说“明天”,而是说“明儿”了,什么时候你不说“硬朗”,而是说“硬硬朗朗”了——也就是说,你会用“儿化韵”和“双声叠韵”说话了,你算是到了北京了。

  当然,也就是“到了”而已。当你夸奖某个北京人,却听他一本正经地说:“您这是骂我!”你毫不吃惊,反而哈哈大笑,您算是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读懂北京人了。

  读懂北京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几年前,王朔和他的几个哥们儿拍了一个电视情景剧,即将播出时有个发布会,记者问:“您认为这出戏拍得怎样?”王朔说,顶不济也是一本《飘》吧,闹不好还整出本《红楼梦》呢!媒体当即大哗——朔爷敢放如此狂言,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其实,滑天下大稽者不是王朔,而是衮衮诸公啊。首先阁下问题就问得笨,电视剧的发布会,本来就是想告诉你本片拍得棒,你还要问人家拍得怎样。其次是王朔回答得妙——北京智慧啊,给你幽一默,夸饰一下,其实这夸饰里充满了自嘲,潜台词是:您还指望我能给您写本《红楼梦》怎的……要是非得看了我这文章您才明白王朔,您还需要再学。

  等到终于有那么一天清晨,您在街上看到了几个老爷子。他们在三轮车上放着几只鸟笼子,上面蒙着蓝色的罩子。老人们说,得赶在汽车喧嚣之前把他们的百灵送进景山或者天坛。你说:“唉,给鸟儿都那么上心,不易啊,可话又说回来,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北京啊,没啦……”有这话,您就差不多及格了。因为您学会了北京人的思考,会“话又说回来”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在北京生活的前21年基本是白活,懂得怎样“活着”是从真正读懂了北京开始的。     

B.北京是需要读的,我们可以用历史地理的眼光去读,当然也可以用民俗学、政治学、建筑学的眼光去读。     

C.跌宕起伏的人生造就了北京的悲喜剧性格,也从中孕育了北京人思考样式中的独特的荚学特征。     

D.第五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文品味北京语言滋味过渡到了品味北京的文学。     

E.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者由浅入深地引导读者去读北京,去学会品咂北京滋味、去读懂北京人。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北京有着无穷无尽的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北京,历史的风云说不定啥时就在身边翻卷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第六段中王朔“顶不济也是一本《飘》吧,闹不好还整出本《红楼梦》呢!”一句中所包含的北京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对北京语言文化的理解,试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