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尊重人的生命,是正义社会根本的道德基础。因此,废除死刑乃是社会达至文明漫长道路上重要的阶段之一。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废除了死刑,从而庄严地宣告了死刑的不合道德性。 对社会来说,死刑显然是得不偿失。然而,许多恼人的事例却足以显示,我们的复仇贪欲将仁爱之心压倒挤垮。死刑已无法对未来的杀人凶手威慑恐吓。有些研究曾经对实行死刑与不实行死刑的社区之中案件的发案率做过比较,结果显示,它们事实上不分高下。其实,我们无需对这些证据惊诧不已,因为杀人绝不合乎理性,它常常是感情冲动所造成的恶果。 以下哪一项是题干中没有提到的应该废除死刑的理由:

A.许多其他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

B.死刑反映了社会的复仇心态,而不是仁慈思想;

C.死刑并未能够制止凶杀;

D.被害人已经被杀,对凶手实施死刑也于事无补。

E.废除死刑表现了对人类生命的尊重。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选项A、B、C、E都是题干中已经提到过的。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

①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段画线的两句,描绘了什么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提到:“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种情况在谁的诗中有所描述?请默写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文章第二段中,先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