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A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A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甲产品。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法核算。在销售时逐笔结转销售成本。2008年度,A公司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如下:
(1)2月5日,销售甲产品一批,该批产品的实际成本为6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10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产品已经发出,提货单已经交给买方,买方用银行存款支付增值税17万元,对货款部分开具一张面值为100万元、期限为4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
(2)5月10日,销售甲产品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600万元,增值税额为102万元。产品已经发出,货款和增值税已经收到并存入银行,该批产品的实际成本为300万元。
(3)本年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300万元,机修车间领用原材料60万元,企业管理部门领用原材料20万元。
(4)10月3日,销售原材料一批,该批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为18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2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原材料已经发出,货款和增值税已经收到并存入银行。
(5)分配本年度工资200万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100万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40万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40万元,在建工程人员工资20万元。假定不考虑福利费。
(6)本年计提坏账准备13万元。
(7)本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00万元,其中:计入制造费用70万元,计入管理费用30万元。
(8)本年度用银行存款支付本期发生的广告费用6万元,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14万元(不考虑增值税),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及银行手续费4万元。
(9)本年度用银行存款缴纳增值税60万元,所得税35万元,营业税5万元。
(10)计算并确认本年应交所得税。假定不存在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
(11)将本年度的损益类科目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
要求:编制A公司上述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分录。

答案

参考答案:①借;银行存款 170000
应收票据 1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000
贷:库存商品 600000
②借:银行存款 702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2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000000
贷:库存商品 3000000
③借:生产成本 3000000
制造费用 600000
管理费用 200000
贷:原材料 3800000
④借:银行存款 234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80000
贷:原材料 180000
⑤借:生产成本 1000000
制造费用 400000
管理费用 4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0000
⑥借:资产减值损失 130000
贷:坏账准备 130000
⑦借:制造费用 700000
管理费用 3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⑧借:销售费用 200000
财务费用 24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
⑨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600000
——应交营业税 50000
——应交所得税 35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⑩应交所得税:[(100-60)+(600-300)+(20-18)-(20+40+30)-20-4-13]×25%=215×25%=53.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53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37500
⑥借:主营业务收入 7000000
其他业务收入 200000
贷:本年利润 7200000
借:本年利润 55875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3600000
其他业务成本 180000
管理费用 900000
资产减值损失 130000
销售费用 200000
财务费用 40000
所得税费用 537500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4题。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人江淹那两篇名文——《别赋》和《恨赋》一一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安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也”,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渭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集》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蹐地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作者引用了李渔的一段话,对其中画横线的那句话解释较准确的一项是()。

A.李渔说他写剧本为的是抒发一生的不平之气和郁结之情。

B.作诗填词能够使人得到排遣,在“幻境”、“真境”之间自得其乐。

C.李渔说他写剧本时不仅胸中的闷气没了,甚至几乎成了世上最快乐的人。

D.文学创作足以怡养性情,使人在精神上、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