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所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1)材料一中“仁”的学说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指出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的哪两种“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繁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3)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古时儿童入学堂都要先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

(2)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3)学派:儒家。思想核心:“仁”。原因: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奉为圣人和先师,教师的楷模。

(4)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各学派间激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师从、学习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其为人

②其如是,熟能御之

D.①而公独不识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