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3)谈谈对材料3的实践观的理解。

答案

参考答案:[考查要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的实践观以及历史上实践观的不同形态o:
[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实践观不管是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还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才正确地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揭示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回答本题没有太多的难点,紧紧围绕着每个问题,到材料中找答案。
(1)在材料1中,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狄德罗肯定了作为实践形式之一的科学实验对实验对象的能动作用。但他们只是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肯定了科学实验这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的作用,并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和论证,因此他们的实践观是片面的。例如,费尔巴哈也提到实践,认为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够解决,但他说的实践只是个人的生活实践,是饮食男女这类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或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已主义活动,他完全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2)材料2中王守仁和费希特的知行观都是把“行”归结为知,把客观的实践消融于主观的精神活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人们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用客观存在的观念来克服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又用实践的观念克服客观观念的片面性。前一方面属于理念的理论活动,后一方面属于理念的实践活动。在他看来,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主观的观念达到客观真理,这个思想是十分深刻的。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不过是他虚构的“绝对观念”这种客观精神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仍然只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3)材料3中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认为必须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从历史上看,是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同时,又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并改造物质世界。因此,实践既是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达到统一的基础。任何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因而也属于实践的范畴。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