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阅读。

  有一天,我一如既往地背着马草走向他的书摊。一如往日,他冲着里屋叫道:“碧云,快出来提马草!”接着喊了数声,可碧云迟迟没有出来。“是不是有事出去了?”他疑惑地自语道。

  “我自己提进去吧。”说着,我往他身后的木板房走去。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苹——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一如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别饿坏了那匹马”是_________对_________说的话。

3.为什么青年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转折    B.递进    C.解释说明

5.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  )

A.“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动。

B.“我”对青年人的做法很不理解。

答案

1.指完全跟从前一样。  心里不明白。(意思对即可)

2.“我” 青年

3.“我”一旦走进院子,就会看到枯黄的马草·青年的谎言就会被揭穿。(意思对即可)

4.C

5.A

问答题

长河落日扁(节选)


①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③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④在海面上或沙漠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空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
⑤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⑥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第③、④段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光线在空气中的变化曲折:第③段是从______变化的角度,而第④段则是从______变化的角度。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