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1 )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 ) 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 )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