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国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要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②穷人拒绝了他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③不吃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④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⑤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⑥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⑦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⑧这个穷人很有骨气:看你那副脸孔,那种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⑨当然,有人会说,这个人干吗不去劳动呢?⑩问得对,但是,要知道,那时候土地是私有的,他没有土地如何劳动?
也会有人问,他干吗不去找工作呀?
问得也对,但也要知道,在那个社会里,同样没有穷人的就业机会。
这样,他只好饿死了。
不吃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1、这段文字选自 写的 一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2、“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材料证明了孟子所说的“ ____”。这种论证方法是________。
3、这段文字既有记叙,又有评论,请用“‖”标出这它们的分界。
4、这段文字共有四个问句,其中有一个与其它三句不同,请抄出来: 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副脸孔,那种神气”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这个故事很有名,它有什么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