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探究题

图示、列表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文化课涉及的知识点多而杂,列表归类易于记忆。现在就请你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中涉及的人物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类。如下表,请填写完整。

答案

孔子:春秋晚期;言论记载在《论语》中;主要思想是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创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老子:春秋晚期;著有《道德经》;主要思想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墨子:战国时期;著作有《墨子》;主要思想是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战国时期;著作有《孟子》;主要思想是用“仁政”治国,反对一切战争。

庄子:战国时期;著作有《庄子》;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治”。

韩非:战国时期;著作有《韩非子》;主要思想是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春秋晚期;著作有《孙子兵法》;主要思想是“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段中划线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