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以此强化统治。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摘自中文百科在线 

材料三 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扬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三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两者在行政管理方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2)材料三与材料二体现在行政体制方面具有怎样的关系?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

                                                                                                                                                                 

答案

(1)内容: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三长制(或设立三长)。共同点:以地域为单位;运用户籍手段。(或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2)关系:继承与发展。共同作用:都打击了旧的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问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小题1: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C.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