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哪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言。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答案

(1)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本质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2)相同点:一定程度上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后来都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的倡导者遭迫害,但都取得很大成效。不同点:最终结果不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社会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

(3)认识: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改革必然要触及某些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对,因此改革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③改革要取得成功,还须用人得当,实施得法。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可知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本质的不同可从阶级利益上去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要打开思路,从多角度作答。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