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改革与创新是中 * * 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与其时代主题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争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实行青苗法的实质。(4分)

(3)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10分)

答案

(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他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第一种答案: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②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③但是这场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了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光绪帝身上。

第二种答案:①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康梁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②但是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因而是不彻底的。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 * 而失败。

回答第(1)问,要立足于商鞅所处的时代。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确立,兼并战争盛行,保护小农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回答第(2)问,要从王安石的阶级属性着手。回答第(3)问,可采用不同的观点,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