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性,55岁,因“排尿淋漓不尽”来诊。患者高血压5年,平时服用硝苯地平,每日2~3次,血压控制较好。诊断:前列腺肥大。治疗:口服特拉唑嗪,并嘱其临睡前服用,首次半片,之后每日1片。患者治病心切,当晚除服用硝苯地平外,还服用特拉唑嗪1片。夜间去洗手间忽感天旋地转,摔倒在地。

患者服用1片特拉唑嗪后出现的情况属于()

A.继发反应

B.后遗效应

C.首剂效应

D.致畸作用

E.变态反应

答案

参考答案:C

综合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驭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  1896年,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1901年,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3分)你如何评价?(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3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