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可以推进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

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4分)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l卷

(3)结合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是如何发展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4分)

答案

(1)皇帝和三省长官的综合意见。(2分)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2分)

(2)原则:分权制衡。(2分)目的或作用: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或防止出现专制)。(2分)

(3)发展: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五权分立”学说。(2分)理解: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宪法》维护民主共和。(4分)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