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分)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并分析原因。(5分)
(4)结合三段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
(1)内容: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4分)
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2分)
(2)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3分)
(3)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3分)
结果:失败(1分)
原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4分)
(4)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4)问,态度主要从商鞅变法中商鞅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精神来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