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答案

参考答案:

症状特点: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

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

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扛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和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指的是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2月4日是该“夏官”罹难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作为火烧该官的见证人,请你用简练醒目、富于感情的语言文字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题。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平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的燃烧着。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丫杈的树枝上有如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幅画,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诗。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而且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涅槃再生,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蓄养生长,也就不会有再一次痛快淋漓燃烧的精彩。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1.作者笔下的春夜满月“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描述“冬春之交”月光的特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三段中四季月光各自的特点,并说明写四季月光与写“燃烧的月亮”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于月亮“盈满”与“亏过”、“燃烧”与“蓄养”的阐述,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灵动清新,蕴藉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