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4分)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3分)
(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分)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8分)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3分)
题目分析:
第(1)问,材料中“天资刻薄人也”、“商君之少恩”等说明司马迁评论商鞅变法的着眼点是个人品质。评价变法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措施带来的实际影响,这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在军事方面,人民勇于为国战斗;治安方面,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材料二中的“家给人足”和材料三中“民以殷富,国以富强”反映出经济方面,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材料三最后一句说明了外交方面,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第(3)问,对此观点同意与反对均可,关键是说明理由。如回答赞同,应强调商鞅的军事改革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如回答反对,应该指出商鞅的经济、社会改革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