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2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1分)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2分)

答案

(1)  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每点1分,共2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每点1分,共2分)

(2)  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1分)

(3)  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明治维新:有利于日本近代化。

(4)  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题目分析:(1)第一问从伦理、利益方面分析,主要说明了亲情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问从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组织答案,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开始向封建化转变。(3)从社会习俗的变革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这方面回答即可,社会习俗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发展。(4)从传承与借鉴角度分析,移风易俗是一种学习,需要立足自己的特点,吸收借鉴。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秦国的富强,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 * * 逐渐地封建化。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逐渐走向了扩张之路。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