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材料二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分)

答案

(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4分)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6分)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分)

(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4分)

题目分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3)材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