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和森

D.杨鲍安

答案

参考答案: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阳光故乡路

周伟

  ①故乡的路程其实很近,却离我很远。

  ②我站在笔直的水泥村道旁,望而却步。当俯下身来时,我看见成群结队的蚂蚁。顿时,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一只蚂蚁,甚至还不如一只蚂蚁。它们也许小得只是一只蚂蚁,也许贱如草根,却总是无比的勤劳、团结和强大。潮湿温暖肥沃的土地,是它们的安身之处、立足之地、生命之本。你看看,一只只蚂蚁,总是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一起捕食。一个个,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只超过它们体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们轻而易举地拖回巢中。它们尽管没有飞翔的翅膀,从低处爬行,但也能跃上树枝,登上高楼。

  ③有一天,我读到美国学者吉姆·罗恩说过的一段话,他认为蚂蚁有令人惊讶的四部哲学。第一部:永不放弃;第二部:未雨绸缪;第三部:期待满怀;最后一部:竭尽全力。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哲学!读完,我的心灵也为之一颤!

  ④原本,我远不如一只蚂蚁。蚂蚁有很强的求生欲望,我们常常看见被水淹没的蚂蚁,它们总是努力地挣扎,拼命地爬上爬下,找寻生命的出口,脱离危险和困境。是的,热爱生命的蚂蚁启示我们,我们也应该热爱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更是美好的。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才会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⑤然而,小时候的我最讨厌蚂蚁。对于养蚕,我却很上心。奶奶常常抚摸着我,笑说我像一个蚕宝宝:白白的,肉肉的,胖胖的,嫩嫩的。奶奶见人就说,宝宝馋,宝宝蚕;馋宝宝,蚕宝宝,饱养蚕宝宝呢!奶奶还说我跟蚕宝宝一样,整日地吃了睡,睡了吃,养得白白胖胖,滑嫩光鲜。奶奶说,尽管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一家人总是勒紧裤带省下来给我吃。奶奶还跟人说,养蚕宝宝跟养儿没有什么两样,都娇嫩得很,冷不得热不得。冷时,要用干柴干草给蚕宝宝取暖。这样,蚕宝宝才会长得快,长得好。

  ⑥如奶奶说的一样,转眼间我也长大了。长大了的我来到了城里,来到城里的我似乎忘记了蚕的生长全过程。或许是我只记得饱养蚕宝宝的幸福和快乐,或许是奶奶没有跟我细说蚕长大后破茧成蝶的道理。其实,我应该早就知道的,只是孩童时的我贪玩,懵懵懂懂。及至我在学校里才学到这样的书本知识:长大了的蚕,过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蜕皮。约一天的时间,它不吃不睡也不动。蚕经过第一次蜕皮后,就是二龄幼虫。然后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岁。通常,蚕要蜕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这时,五龄幼虫需要两天两夜的劳累,才能结成一个茧,并在茧中进行最为痛苦的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最后,要破茧而出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获得新生。

  ⑦破茧成蝶,无疑是心灵的一处驿站,是生死轮回的一个美梦,是生命的一次复活,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为了美、为了自由、为了大爱、为了希望……蚕能破茧成蝶,况且人乎?于我来说,一切一切的困境和痛苦,又有什么可怕?!放眼望去,大地上到处都是一个个白茧,圆圆的,温润的,堆积如丘,阳光点点照耀着,晶莹透亮,光彩夺目,天地间一派幸福和梦幻。

  ⑧静下心来,我猛然觉得:一个个白茧,是一处处安心的天地,无穷的丝是它对大地缕缕不绝的爱;一只只飞蝶,是一个个生命在绽放,梦想在放飞,我不禁感喟良多,唏嘘不已。

  ⑨安静的时候读古人,发现古人高明睿智,佛心慧语。大诗人白居易感喟最多,在《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东坡居士也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⑩是的,大地永无乡,心安是吾乡。人在凡尘,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常想一二,心存阳光,快乐相随。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欧文·姆斯是第一个活着走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人。当人们追问其秘密时,他笑着回答:“心存阳光,你就是自己的神。”

  我看到乡村最美最朴实的风景了,我又看到了从前的乡村,小溪还是那样缓缓地流淌,悠悠地哼唱,阳光一点儿一点儿地追赶着,一路走走停停,听小溪不停地歌唱,看行云流水,看春光点点,看万物淡然……远处,有三两孩童骑在牛背上,一个个悠然自得,大声地念诵着《三字经》:“……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他们的背后是绵延的大山,安宁而又平和。(取材于2010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文字“故乡的路程其实很近,却离我很远”是说故乡近在眼前,可是没有了昔日美丽朴实的风景。

B.“然而,小时候的我最讨厌蚂蚁”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主要是衬托作者小时候对于养蚕很上心。

C.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安宁平和的乡村图景,与第一段相照应,是作者思想升华的表现。

D.文章主体部分以蚂蚁为中心展开联想,整篇文章思路开阔,行文开合自如,表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文中说“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一只蚂蚁”,又说“甚至还不如一只蚂蚁”,最后说“原本,我远不如一只蚂蚁”。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明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达的含意。

(1)如奶奶说的一样,转眼间我也长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存阳光,你就是自己的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⑦段说人应该像蚕一样“破茧成蝶”,第⑧段又说“一个个白茧,是一处处安心的天地”,你认为这二者矛盾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继19世纪的报刊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1993年因特网开始向公众开放,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在我国,除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纷纷上网办电子版外,许多网站的新闻味越来越足,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专家们预言,10年到20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理由是,广播问世38年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则用了 13年,因特网只用了4年。
因特网作为一种媒体,优势十分明显:全球一网,信息无限,时效更快;文、图、动画、声音等合为一体;每个人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发表意见,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对于21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这是一张个性化的电子报纸,它是一个带超薄型大平面显示版的移动式网络计算机,不仅有图文声情,甚至扩展到三维空间,它以我为中心,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项目自主选择、组织。有的专家称之为“我的报纸”。
现在,第四媒体还只是一个小弟弟。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更多、更快的东西。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一些小报已经停止了电子版。调查表明,关于克林顿诽闻的“斯塔尔报告”,只有22%的人是在网上了解到的。这说明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比例。有的专家认为,网络媒体应争取远距离受众,提供交互式服务,满足共性前提下的个性要求。有的专家则认为第四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为争取到生存所需的关键数目的受众而努力。

“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第四媒体”概念的提出,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B.在美国的各种传媒中,“第四媒体”的地位下降了

C.因特网的使用者有限,传统媒体仍是信息传播主渠道

D.因特网实际没有“信息无限”和“实效更快”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