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型题

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剂是()

A.消风散

B.小活络丹

C.牵正散

D.大秦艽汤

E.玉真散

答案

参考答案:E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 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说:“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梧桐树,抒发个人情感,请联系全文,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选自《孟子》)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官。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下面的“朝舞”也是山名。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胥,都。谗,谤。④慝:邪恶。⑤方:违抗。⑥畜:制止。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不得,则其上矣/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D.其诗曰:“畜君何?”/尤:突出。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得,非其上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今也不:师行而粮食/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景公说,大戒国/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3.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