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

答案

参考答案:

(1)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2)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3)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4)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

(5)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

(6)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死在一个遥远的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山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都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经历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所有那些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他竟然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又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的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无数次对中原文化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有删改)

1.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中“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四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与欣赏

类文阅读。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公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梭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初似儿戏,然有验    

  而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 末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

C. 角麻黄根节及竹扇为未服之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 嗅西子之珥,可以疗疾矣     

  力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舐樊哙盾,可以治怯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 医意角药多此比     

  固国不山溪之险    

C. 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此     

  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 医问其得疾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右何

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