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析夏衍剧作的风格。

答案

参考答案:

夏衍剧作的风格是:

①富有现实战斗性,选取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表达与国家、民族命运相关的主题。初写历史剧,“写《赛金花》,是为了骂国民党的媚外求和”,《秋瑾传》是“忧时愤世”之作;从《上海屋檐下》起转入现实题材,“从小人物生活中反映这个大时代”。抗战时期剧作产量多,代表作《心防》、《法西斯细菌》等等,都和抗战的大时代息息相关。

②简洁朴素,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朴素地再现生活本来面目,不追求惊险曲折的情节和热闹紧张的场面,重在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上海屋檐下》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

③注意人物刻画,但一般不是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而是选择富有特征的场面、细节,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如对俞实夫,选择了“九一八”前夕,“八一三”战争,珍珠港事变后日军侵占香港的几个特定时代的场景、氛围,通过细节刻画俞实夫及其他人物的性格、心理。

④语言朴素自然,含蓄深沉,平易亲切。总的说来,夏衍的剧作风格是简洁朴素,生活气息浓,类似于契诃夫。

实验题
问答题


三、

牡丹的拒绝

①牡丹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这是早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②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但仰慕者、好奇者,却偏偏要翻山涉水,从天南海北不约而同地涌进洛阳城。这风习由来已久,欧阳修曾赋诗慨叹:“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③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它与洛阳水土最亲和,传奇的身世与最美的容颜使洛阳牡丹名噪天下,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绝佳品种,独出此地。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去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
④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节”,可花期逼近时,却连日阴云苦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看花人依然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⑤一座又冷又静的洛阳城,让你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吸一口气,掩藏好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成公园。你相信牡丹喜欢热闹,不像幽兰惯于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满园一片绿色,虽枝繁叶茂却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花苞,型如仙桃。细看,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放的意思。从云缝中漏下来的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它。它木然无动于衷。
⑥愕然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赏于是,看花人遗憾地暗怨,于是洛阳人尴尬地辩解……人们都不解:当年专横的女皇可以役使百花连夜速发,菊栀梅兰谁敢不从惟独牡丹抗旨不尊,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⑦于是,你只得面对绿色的牡丹园竭尽想像,想像牡丹在春晖中的激情与璀璨-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放浪形骸,宏伟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短短的几天里进发;不开则已,一开则挥洒尽净,国色天香倾城倾国!
⑧想像中,你吻了花魁,你嗅过花香。你看到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你置身于延续千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的盛况之中……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对未来的希望。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⑨把牡丹作为富贵化身而膜拜的人,但愿你能目睹一次落花的情景。一阵清风,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便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满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依然娇艳鲜嫩。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体味至深,你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抑或高贵一字之差。
⑩在阴冷的四月里,没有出现什么奇迹。游人自可为扫兴而腹诽,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遵循天情地意设定的花期,遵循自己坦荡行事的规律。我想,人们不会因牡丹拒绝寒冷而拒绝牡丹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