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动机的含义。

答案

参考答案:

动机:就是促成人们去满足需要的驱使和冲动。

(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体行为指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心理平衡。

(4)动机使个体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在英国的政治舞台上,托利党独揽大权,土地贵族实行只有利于他们的政策,使广大人民,包括工业资产阶级在内,都处于无权地位。特别是下层群众,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由于几次生产过剩危机,生活急剧恶化。……城乡劳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日益走向政治斗争的道路,促使激进民主派更加急迫地要求议会改革。……在此期间,西班牙发生的革命(1820年)、希腊革命(1821年)和比利时发生的革命(1830年),都在英国国内引起广泛的同情。特别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国内的改革运动。……于是,辉格党领导人格雷伯爵也宣布主张选举改革。他在1830年11月向下院的演说中说:在地平线上正集结着乌云,暴风雨就要来了。只有赶紧进行议会改革,才能避免这次风暴的袭击。……惠灵顿公爵倒台后,国王乔治四世任命主张改革的辉格党领导人格雷勋爵组阁。格雷一面派军队 * * 工人的罢工和农村的骚动,一面向议会提出改革方案,以缓和国内的强烈不满情绪。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现代卷(下)》 

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城市的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是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也取得了选举权。同时取消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以及这些选区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将32个小的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1名。对143个代表名额重新作了调整。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里兹等的代表名额。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现代卷(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与欣赏

寒秋踏青

孙青松

  阳历十月下旬到十一月“立冬”前的这段时光,习惯上称为“寒秋”。这时节,旷野里,冬小麦破土而出,以绿色浸染着、铺阵着地表,吞噬着荒芜;又以“兵临城下”之势,分割包围着豫西南平原上的庄村、城镇。

  突出县城水泥森林的“重围”,“落荒”而逃入乡野冬麦领地,我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

  这时期的冬小麦正值“童年时代”,一身稚气,满目清新,纤尘不染。阳光普照的清晨,冬麦叶子上的众多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那高两寸许的麦苗儿,以浅绿、细密、匀称的垄行“刷新”了原野。若蹲在地里抚摸清凉而软和的麦叶子,定会感受到牵手儿童的温情。

  这时的冬麦,的确有着苗不遮土的“简约”,然而细观起来,仍不失“多彩多姿”——由于麦种的不同、播种时间的早晚、土壤的肥瘠等诸多因素,寒秋时期的麦苗儿颜色,也总是细差微别:有的嫩绿,有的青绿,有的黄绿,有的鹅黄。无论何颜何色,都是那样嫩秧秧、活脱脱的清纯可爱。这情形正如阳春之柳色,大同而小异也。又由于地形地貌的迥异,麦苗的垄行姿势不一——梯田的麦垄,如地图上的等高线,圈圈环绕着梯级而上;岗坡地的麦垄,似凝固的瀑布,有水线的动感;平地的麦垄,像五线谱比排着,跳动着音律。

  冬麦田盎然的绿意,与晚秋萧瑟的景象,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又是合理的配置、浑然的协调。在我看来:田野里这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块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篇美文,缀合成宏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农民,是这部巨著了不起的作者;大地,是岁岁复写的纸张;耧脚,是如椽的巨笔;麦种呢?则是淋漓的墨水呵!

  每当我面对被冬麦“一统天下”的田原之时,总有一种“面朝大海”的感觉。那一望无际的麦地,就是浩瀚无边的海面;那起起伏伏的岗坡,就是静默的波涛;那隐隐约约的远山,则是遥远的海岸。

  立于一个自选的“制高点”上瞭望,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哲理:天高地厚,所以载万物容万象:天远地阔,所以任鸟飞纵马奔。蓝天、白云和葱绿的冬麦田地,共同拼合出最辽阔的地理空间,延展着最博大的人世襟怀。置身于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人显得何等渺小,名利又何足挂齿!

  来这里休闲,不用担心什么风险,不必顾虑什么后果。这里是一个安歇疲倦心灵的温馨港湾,能让你彻底地放松,完全地坦然。放眼广袤的原野,间或可以看到农人在麦地锄草、施肥,虔心敬意:家犬黄狗,往往安卧地头,守护着主人架子车之类的农具。

  这期间的麦田里没有一轮一轮的绿波,只有条分缕析的垄行,肌理般诗意地排列着,优雅地延伸着,提升着我阅读大地之书的兴趣。清凉的秋风,时而轻扬我的衣角,让我飘逸;时而沁入我的身心,清心凉肺。

  是的,这南阳盆地的沃壤与地气,选择和培育了冬小麦这优良的旱地粮食作物;这优良的粮食作物,又养育和繁衍着盆地优秀的子民;这优秀的子民,又积淀和传承着灿烂的盆地文化——这就是我对冬小麦敬畏的原因啊!况且这寒秋的时光,又是岁月精彩的“段落”。      (节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7期)

1、这篇散文主要抓住了哪种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冬小麦的敬畏之情,作者敬畏冬小麦的什么呢?最少说出5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很多语句写得生动、优美。根据提示,品析其妙。

(1)突出县城水泥森林的“重围”,“落荒”而逃入乡野冬麦领地,我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加粗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光普照的清晨,冬麦叶子上的众多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前后语句,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填上精美语句,使之与原文构成递进排比句式。

  在我看来:田野里这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块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篇美文,缀合成宏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