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2015年3月2日,甲将其生产的一批价值30万元的设备寄存于乙的仓库,寄存期截至2015年4月30日。3月5日,甲将该批设备抵押给债权人A公司,双方签订了书面抵押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

3月9日,乙向丙谎称该批设备属于自己,以35万元的价格将该批设备卖给丙;事后,不知情的丙全额付款取走设备。3月16日,丙将该批设备以40万元的价格卖给丁。3月20日,丙交付设备,丁向丙付款。3月25日,A公司对甲的债权到期,甲无力偿还,A公司主张就该批设备行使抵押权。此时,甲才得知乙已将该批设备出卖给丙,甲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未遂,遂要求丙返还设备。丙告知已将设备转卖给丁。甲要求丁返还设备,A公司则向丁主张就该设备行使抵押权,均遭丁拒绝。

4月8日,丁发现该批设备存在严重质量瑕疵,无法投入使用,遂主张解除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并要求丙赔偿损失,丙以该质量瑕疵在乙向其交付设备时已经存在为由予以拒绝,丁要求乙对自己承担违约责任。

要求:根据上述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对于甲的损失,谁是赔偿义务人?并说明理由。

答案

参考答案:

乙是赔偿义务人。甲乙之间有保管合同,乙擅自将甲的设备进行转让,是违约行为,需要对甲进行赔偿。

材料题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 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 * * 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