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公元前6世纪,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可以说,这是东西方不同国度在几乎相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3分)

(3)两次变法都涉及“法治”,两者内涵是否相同?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

答案

(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依法治理国家。成果: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3分)

(2)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增加了政府收入,发展了封建经济;废井田,“决裂阡陌”,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教民耕战”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能无敌于天下。(3分)

(3)内涵不同:梭伦立法,开辟民主;商鞅立法,建立专制。影响:梭伦的法治,使雅典走向民主化道路;商鞅的“法治”,激化了国内矛盾。(4分)

选择题
论述题

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与建议写在答题卡上:

材料一:据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比2009年多出11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另有机构统计数字表明,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的主力,仅他们的人数就约有1个亿,占农民工外出打工的60%。

材料二:某校高一(6)班的学生在学习《经济生活》“劳动和就业”知识时,针对党和政府提出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对某社区居民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社区劳动力现有劳动力2032人
2年内预计新增劳动力95人
下岗失业或曾下岗失业人初中文化水平以下者163人、 约占42%
初级工及无技术等级人员306人、 约占 73%
他们通过调查还了解到,在该城市中,许多人没活干;可修脚技师、缝纫工却后继无人;有的企业需要的某种高级技师出万元月薪都很难聘到;有些大学生非国有单位不去、非管理岗位不去,脏、累、重活不干。

材料三:针对2010年的就业工作,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要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确保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任务目标完成,确保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1)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同学调查、了解到的信息,它们反应了什么现象和问题?(3分)

(2)如果你是研究小组成员,请结合上述材料,就如何促进劳动者就业与再就业提出合理化建议(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