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设计简单的厨房评估方案?

答案

参考答案:

简单的厨房评估方案,要依据下列厨房人员评估的步骤设计:

(1)确定评估工作目标。对厨房人员进行工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厨师的工作表现,并找出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每次评估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目标。

(2)确定采用的评估手段和方法。

(3)确定谁去实施评估。一般由基层厨师长去评估员工。员工的直接领班或头炉头也应该做这项工作,起码也要参与这项工作。

(4)确定评估的周期。厨师综合性的正规评估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对新员工可适当多进行几次。半年一次的评估可以安排在七月和十二月结合员工技术考核进行,评估时间的确定应选择在生产业务不太繁忙的季节。

(5)制订员工参与评估的方法。要给员工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评估。允许员工对评估人员的意见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对问题作

出解释。要让厨师帮助制订下一阶段评估的目标以及对评估的工作环境因素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

(6)制订申述方法。倘若员工感到评估工作做得不公正,应允许员工向总厨师长或上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诉。如果不这样做,整个评估工作就可能失去可信性。

(7)制订后续措施。工作表现评估结束后,习惯的做法是进行临时性跟踪观察工作。

(8)把评估计划告诉员工。员工希望了解工作中的哪些方面会对他们有影响,因此对评估计划最关心。对评估计划如何实施不应保密,应该把细节都告诉员工,对新员工更应注意这些。

(9)采用有效的谈话技巧。厨师长在进行评估时必须与员工交换意见,因而必须懂得语言沟通和谈话的技巧。评估的重点应该放在双向沟通上。这种沟通可以使厨房管理人员帮助员工做得更好,对哪些方面员工做得还不够,以及希望员工改进工作的具体行动计划等问题必须取得一致的意见。评估结束后,必须按照要求填写书面材料、结合业务档案,用作决定岗位工资时参考。

阅读理解与欣赏

兴趣是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文/钱理群

       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我自己至今不忘,因为它照亮了我的一生。当时我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把上每一门功课都当做精神的享受,学习就是探险的过程,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要带着好奇心,怀着一种期待感,甚至神秘感走进课堂。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独立的学习观、读书观,以后就发展成为我的研究观和我对学术工作的一个基本理解与信念。

       这就是我这些年经常说的,读书、学习、研究,在本质上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这里有一个我和世界的认知关系问题。世界是无限丰富的,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掌握的世界知识是有限的,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去认识,我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又是无限的,这就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和好奇。学术研究所面对的就是一个未知世界,你对它充满期待与好奇。正是这种期待、好奇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冲动,这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研究、劳动的原动力。

       我们说的学术研究中的发现,不仅是对研究对象的发现,更是一种自我发现,因此就会产生自我生命的升华:学术研究的美妙之处就在这里。

       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这是我的人生道路、研究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介绍林庚先生的一个观点以及它对我的影响。那是1984年左右,我刚留校做助教,严家炎老师是系主任,他提出要举办学术讲座,请中文系已经退休的老师,来做最后的公开演讲,让我来做具体组织工作。于是就请来了吴组缃、林庚、王瑶、朱德熙这样一些一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那真是一次辉煌的“演出”。我记得林先生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几易其稿。那一天,他的穿着看似朴素,但是很美,很有风度,他一站在讲台上,那种说不出的风度,就把大家给镇住了。讲完以后,走出教室,他几乎要倒下了,是我把他扶到家里去,他回去就病了一场。他拼着命来讲这一课的,讲完了人就倒了。正是在这次课上,他提出:“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

       我当时听了,心里为之一震:这正是说出了学术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谛啊!所谓“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的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婴儿状态。

       后来我们的《新语文读本》选了梭罗《瓦尔登湖》里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黎明的感觉”。“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便获得了一次新生,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你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重新发现。这就是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一种新生状态,就是真正的学术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术境界、人生境界。我们讲“赤子之心”,就是指这样的状态与境界。

       我很同意梭罗说的另一句话,他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外界的环境我们管不了,因为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但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环境。

       直到今天我还形成了一个习惯,我的周围人都知道,我总是给自己设置大大小小的目标,或者读一本书,或者写一篇文章,或者编一套书,甚至是旅游,我都把它诗意化,带着一种期待、想象,怀着一种激情,兴致勃勃地投入进去,以获得写诗的感觉。我强调生命的投入,全身心投入,我跟前几届的北大学生都说过:“要读书你就拼命地读,要玩你就拼命地玩”,这样,你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状态。我追求这种生命的强度和力度,酣畅淋漓的状态,这同时是一种生命的自由状态。我的全部研究,最终的目的,就是追求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自由。 

(选自《格言》2009年第12期)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作者谈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知这篇文章具体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独立的学习观、读书观,以后就发展成为我的研究观和我对学术工作的一个基本理解与信念。以上句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就”在这句话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的发现。以上句中加点的“观察”“倾听”“阅读”“思考”四个词语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谈到的“黎明的感觉”?结合你的切身经历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谈到的“今天我还形成了一个习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习惯?这种习惯给了作者怎样的受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学习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