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地到8地的道路是下坡路。小周早上6:00从A地出发匀速骑车前往B地.7:00时到达两地正中间的C地。到达B地后,小周立即匀速骑车返回,在10:00时又途经C地。此后小周的速度在此前速度的基础上增加1米/秒,最后在11:30回到A地。问A、B两地间的距离在以下哪个范围内()?

A.大于50公里

B.40~50公里

C.30~40公里

D.小于30公里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从A到C所用时间为1小时,则从C到B也为1小时,即8点到达B,则从B到C为2小时。由从C到B和从B到C,可知下坡速度是上坡速度的2倍,分别设为2x和x,则从C到A速度为x+1.时间为1.5小时。根据路程相等可知2×x=1.5×(x+1),得x=3米/秒,则A、B之间距离为2×60×60×6=43200米.即43.2千米,故本题答案为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玉兔号”月球车》(节选)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①由于月球上的一天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其中约14天会被太阳连续暴晒,接下来的约14天又是连续月夜,在摄氏零下100多度的环境里,大部分电子设备无法工作,只能“冬眠”,还需要专门设备保持月球车的内部温度,防止设备被冻坏。要让探测器同时适应这两种极端温度,难度非常大。而且一旦夜昼交替,探测器还要从“冬眠”状态中被“唤醒”,如何保证系统正常启动也是道难题。

②“玉兔号”月球车身披“黄金甲”,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反射月球白昼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同时阻挡宇宙中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从而支持和保护月球车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激光点阵器等10多套科学探测仪器。

按照科研人员的精心设计,“玉兔号”与人类的作息制度一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还要午休,只不过它每天的工作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然后又会一觉睡14天。

④漫漫长夜之后,“玉兔号”怎么才能立刻点火工作呢?它需要一床御寒的“被子”和一个叫它起床工作的“闹钟”。承担这两项功能的是它的供电系统——太阳翼。据“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相关专家介绍,晚上,“玉兔号”的桅杆会收起来,太阳翼也会扣上,“这个过程中相当于把巡视器(月球车)散热的途径隔绝掉了。然后,当阳光逐渐从东边起来,到达5度的高度时,巡视器就被唤醒了,进入到第二天白天的正常工作。”

⑤不仅气温低时要睡觉,气温高时也要小憩。白天时, “玉兔号”月球车的太阳能电池帆板还要调整角度,避免被阳光照射得太热。最热的月午,月球车还要进行“午休”。这种作息极大地增强了“玉兔号”适应月表恶劣环境的能力。

⑥对一些特别娇嫩的设备,月球车内还专门准备了“暖宝”——核电池。核电池提供电能的时间非常长,一个硬币大小的核电池,就可使用5000年。这项技术如能成功,将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核动力应用于太空探测的国家。

小题1:“玉兔号”月球车登陆月球,面临哪两大难题?(2分)

小题2: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1)第③段中,“按照科研人员的精心设计”可以删去,并不影响表达。

(2)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电池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小题3:本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进行说明的,请具体分析。(4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