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1.2004年6月7日下午、8日上午,在镇平县第一高中、第一初中、雪枫中学三个考点内进行的高考外语、数学两门考试中,均发现了学生携带手机进场、利用手机短信形式传递试卷答案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监考人员的注意,并当场按考纪规定对违纪学生予以没收手机、封存试卷等处理。6月8日,公安部门在接到群众举报后,在犯罪嫌疑人邵将家中将其抓获,当场查获手机6部。通过审讯目前已经刑事拘留包括社会人员、应试学生在内的5名犯罪嫌疑人,同时还抓捕了一名涉案的在外省上学的镇平籍在校大学生。这是一起有组织的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短信形式传送试卷答案的犯罪行为,在开考一个小时后,由其中一名应试考生将考题答案从城关镇第一小学考场内带出,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短信将答案发送至偷偷携带手机进场的考生手机上,进行舞弊。当地公安机关已初步将此案定性为“非法获取国家秘密”。2.2004年6月7日上午,安徽省毫州市一中考点发现一起无线耳机作弊行为。根据安徽省教育厅指示,高考巡视组立即通知该市教育局强化防范,并查出18名铤而走险者。经查,6名涉嫌给考生提供耳机、送答案的重要嫌疑人被刑事拘留。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3.据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主任才仁战斗介绍,在2004年的高考评卷中,英语学科评卷组发现有2名考生试卷雷同,并且这三份试卷分布于同一考点的两个不同考场。经专家认真核查,确实属于雷同试卷。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调查,经查实,三份雷同试卷源自青海省平安县考点理科17和18两个考场,参与舞弊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共有5人,他们将一个考场的部分试题答案抄袭带入另一个考场,交给另一个考场的舞弊考生。4.2004年6月5日晚,濮阳县第三中学政教处副主任田春山与教师肖付印、郭循奎、贾彦军、李连培商量,准备在高考中帮助一些关系考生及其他考生作弊,并收取一定数量的钱财。五人商定:扩大队伍明确分工,让同是外场联络员的本校教师崔光民、张省委(伟)参加进来,由崔负责收钱和记帐;制定收钱和分赃标准,根据考生要求提供宽松作弊环境、传送考题答案等情况,分别每场每人收取600元、1200元。监考教师每人每场分赃400元,其余钱财归田春山等7人。6月6日,田春山等7人共联系有作弊要求的考生103人,收取现金20余万元。当晚,将该103名考生的名单打印了100余份,于6月7日凌晨分发给本考点4名监考教师(另案处理),再由其分发给同考点的其他70余名监考教师。6月7、8日两天,这些人在高考中向部分考生提供了作弊环境或传送了试题答案。高考期间,田春山等人还与他人预谋,利用数码相机偷拍试题等手段窃取部分考题,组织其他教师参与答题,将答案用手机短信或直接打电话的方式传送给有作弊要求的考生,致使部分考生达到了作弊的目的。5.在2004年6月7日下午英语考试时,湖北省南漳县实验中学考点第10考室发生了两次手机作弊事件。一次是下午3:40左右,一男生掏出手机时被监考老师发现,手机接收了一组阿拉伯数字符号短信。经查,此短信为同考点第17考室的同班女生发的英语试题答案。下午4:47左右,还发现一女生掏出手机接收另一女生为其发送的试题答案。6.2004年6月7日下午英语考试时,湖北省潜江中学体育理科考生A拿出“小灵通”时被监考教师发现。经查,“小灵通”上有两条短信,一条是同考室考生B交卷后在考场外发送的,另一条是同考点考生C交卷后发送的。考生D在交卷时被监考教师查出携带有“小灵通”,经查,上面有考生C发送的英语试题答案。经查实,4人均为同一中学的篮球队员,平时关系密切。考前4人串通,由于A、D英语成绩不好,B、C在交卷后给他们发送了英语答案。7.2004年6月7日上午语文考试,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考点第7考场一女生,在9:43~10:07时间段内,先后4次利用手机将语文试题发送给其母亲,由其母亲再找人做题。因发送短信时拨错了手机号“露馅”,收到短信的机主向荆州市招办举报后被查获。8.2004年6月7日上午语文高考时,武汉三角路中学考点一名代考的“枪手”被一监考老师现场抓获。原来这名“枪手”所代考的考生正是这名监考老师所在学校一名很熟悉的学生,代考骗术当场被戳穿。9.2004年6月7日,江西省新建县一中历史教师赵文华碍于朋友情面,在同事的嘱托下,高考开考后匆匆将200元现金塞给同组监考的老师遭到拒绝后。8日上午数学科目开考,当离交卷还有20余分钟时,赵文华又铤而走险。赵文华说,23号考生姓唐,其家长是通过同事杨某找到他,请求他帮忙。当时,他在23号考生后看见该考生的试卷做得不好,就悄悄抄了另外一位答题顺畅的考生答案,趁机抛到23号考生的桌上。10.考试作弊自古就有。近几年来,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除人为因素外,一些科技产品也成了考场作弊的工具。一位老教师曾对记者感慨地说,现在学生作弊的手段简直令人防不胜防,部分学生用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可以说匪夷所思,想都想不到;原来那种传纸条、交头接耳等“低劣”的方式因为风险大,不少学生已经不屑为之,换之的是用通讯工具遥传信息等:保险系数较高的手段;甚至“枪手”替考、群体作弊的事情也时有耳闻。在有的考生那里,作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各个环节都考虑得详密周到。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答案

参考答案:该材料反映了几起典型的高考考场的舞弊案。当前,高考作弊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让人防不胜防,如利用高科技工具作弊、“枪手”替考等,另外,还多次发生内外勾结的群体作弊,甚至有组织的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短信形式传送试卷答案的犯罪行为。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下面问题。
电影
        (1)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2)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3)“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4)“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 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5)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6)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7)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8)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俯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9)“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10)“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11)“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12)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干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13)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14)“娃儿,下吧 ,下吧,院里去瞅。”
        (15)树上无声。
        (16)“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17)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18)“不下,爷就摇啦!”
        (19)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20)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摔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开头写人物“喝着闷酒”,后文又不断强化他的“醉意” 。酒,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B.第五段中的“音箱”,为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作了铺垫,它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C.“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一句,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D.作品通过村娃与老爹的对话,塑造了一群猴一般狡猾顽劣的孩子形象,自然有趣且生动传神。
E.小说通过传统的乡村民风对现代电影的抵触,说明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农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改革的背景下,该村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表现。请分别概括村干部、何旺、村民的表现,并针对其中某一类人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