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道德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当时指的是习俗风尚,“道德”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法则,“德”指道德、美德、品德。在我国首先把“道德”两字连用成一词的是战国时荀况的《劝学》篇。他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人们学了“礼”,按“礼”的要求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这段文字阐述的主旨意思是( )。

A.道德的内涵
B.道德的起源
C.道德的境界
D.道德的范畴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从题目文段的内容来看,首句讲的是道德的定义,下文对这个定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因此,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道德的涵义。B项和C项在这段文字中都有体现,但只是作为涵义的一部分出现,而非主旨。D项“道德的范畴”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故选A。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 * * 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朝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 从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对此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