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哪些选项

A.张某对李某非常痛恨,欲杀之。某天张某发现李某和王某一起站在五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张某寻思要砍断脚手架的绳索以摔死李某。张某、王某之间素无冤仇,但张某杀李某心切,遂砍断绳索,导致李某、王某摔死。在此案例中,张某对王某的死亡应认定为间接故意

B.于某在深夜闯入仓库偷窃,由于光线太暗,于某就用打火机烧开绑麻袋的绳索以寻找财物,引燃仓库中物品导致仓库烧毁。在此案例中,应当认定于某为放火罪

C.赵某是老司机,对自己技术颇为得意。一日,赵某发觉汽车刹车失灵,但自恃技术好、路况熟,仍旧开车出去,刚出门不久就由于刹车无效而撞死行人方某。在此案例中,应认定赵某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D.吴某打猎时瞄准一野兔,但发现野兔旁有一牧童在睡觉,吴某打猎心切,开枪射击,不幸打中牧童,当即死亡。此案例中,应当认定吴某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答案

参考答案:A,B,D

解析: 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注意以下区别:(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直接故意:明知和希望;间接故意:明知和放任。从直接故意来看,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结果,或者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结果;从间接故意来看,只能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2)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没有预见而应当预见(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有认识的过失),应当避免,过于自信而没能避免。(3)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区别。都是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可能的涵义不同:在间接故意中的可能是现实可能,过于自信中的可能是抽象可能,即两者中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距离不一样;两者在意志因素上的区别: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是容忍态度,因此没有采取措施阻止和避免危害结果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综上,在A项中,应该认定,张某应该明知王某的死亡是必然发生的,这就否定了间接故意的成立,间接故意只能是放任——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应认定为直接故意。在B项中,点燃打火机肯定是故意的,但这个故意不是对火灾之危害结果的故意,事实上他对于发生火灾的后果在当时是没有预见的,但于某应当预见这样的后果,只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所以应当定失火罪,而不能定放火罪。在C项中,很明显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在D项中,根据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完全可以认定吴某的行为是间接故意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依题意,A、B、D项当选。

单项选择题
综合题

(26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因为;又有多样性,因为各国所建立的是要适应本国政治、经济、社会需要的制度。

——林娟《美国的大选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共同点。(6分)

材料二 孙中山和华盛顿均是在中美两国由君主政体转变为共和政体的关键转折点上,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华盛顿取得了成功,美国后来居上,其成熟的宪政体系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相反,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夺。……为什么美国能成功建立共和制度,而中国却一再出现专制复辟?难道华盛顿的政治神话,真如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言“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王龙《天朝向左 世界向右》

(2)材料二中“成熟的宪政体系”指的是什么?(2分)作者认为其“成熟”的依据何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的政治神话在孙中山手里却变成“一无用处”的艺术品的原因。(6分)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6分)

(4)综合上述近代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归纳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