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 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材料三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自《渴望生活在宋朝》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8分)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6分)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4分)

(4)宫崎市定受到哪些史学范式(史观)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史实论证:政治:三省六部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原。(4分)经济: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市民阶层壮大。(2分)文化:儒家思想趋向于思辨及体系化(理学的形成及发展)、文化发展出现了通俗化的趋势。(2分)

(2)原因:经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前提。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的不断解放,为西方崛起扫除了思想障碍。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西方的崛起。 (以上任答3点皆可,此问满分为6分。)

(3)实践结果: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因斯大林模式僵化长期得不到改变,最后失败。(2分)

中国: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分)

(4)文明史观或现代化史观。(1分)理由:从唐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文明演变得出结论。(1分)

阶级史观。(1分)理由:从作者提到社会主义的兴起得出结论。(1分)

题目分析:第(1)问,政治上,“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经济上,“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思想上,联系所学可知,宋敏理学产生;第(2)问,注意回答角度要全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角度回答;第(3)问,简述俄国社会主义从建立到失败的史实即可;简述中国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遇到挫折,再到开创特色道路即可;第(4)问,根据作者考查问题的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关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等从这里可以判断是文明史观;或者是现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都可以。

点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的过程、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决定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的经济基础。所以复习本单元时可以链接必修1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必修3中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于发展”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等单元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地联系选修1中的“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内容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