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与发散思维对立的是: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创造思维

D.聚合思维

答案

参考答案:D

多项选择题

【真题试题】 (2010年案例分析第二大题,第75~78题)  甲钢铁总厂是一家老企业。1990年,该厂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产品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虽然总厂亏损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可是各个分厂报表中的所有产品却反映盈利,因此工人和干部的奖会照发,一点也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和总厂亏损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该厂采用“计划价格”来进行厂内核算,这个价格严重背离了市场,依据这个价格进行的核算反映不出产品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效率。从2001年开始,该厂开始推行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内部改革。在企业内部,原材料、产成品、半成甜等的计划价格一律按市场价格核算,改变过去从前向后逐道工序核定成本的传统做法,从产品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的价格开始,从后向前测算出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全厂最终形成一个目标成本网络体系。此项改革,强化了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甲钢铁总厂的目标成本管理的具体做法是:  1.以市场可以接受的产品价格为基础,提出目标利润;然后据此倒算ffJ企业必须控制的成本,即目标成本。  2.将相应的目标成本和日标利润在全厂范围内层层分解到分厂、车间、工段、班组直到个人,以此作为各级的工作目标和总厂对各级进行考核奖惩的依据。真正形成了“市场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体系。  3.实行“成本否决”的奖惩制度,即完不成成本指标,别的工作千得再好,也要否决全部奖金,以成本和效益作为分配和对干部业绩进行考评的标准。为了保证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甲钢铁总厂还对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一是精简机构,2001年至2005年,总,一和分厂的管理科室从503个减少到389个,管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从14%下降到12%;二是充实和加强财务、销售、计划、外经、预决算、审计等管理部门,进_步强化和理顺了管理职能;三是实现“卡两头、抓中间”的管理方法——这“两头”一头是严格控制进厂原料、燃料的价格、质量,另一头是把住产品的销售关,建立集体定价制度,确定最低销售价格:“抓中间”就是抓工序环节的管理,狠抓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通过推行和不断完善市场核算机制,甲钢铁总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05年至2008年,该厂产量增加1倍,销售收入增加1.2倍,利税增加2倍,走出了一条主要靠内部挖潜、内部积累实现国有资产迅速增值的良性发展道路。

【真题试题】 (2010年案例分析第75题)甲钢铁总厂的成功是因为( )。

A.进行了市场化管理

B.加强了成本管理

C.精简了机构

D.根据目标利润制定产品销售价格

单项选择题

近几年来,许多在高楼大厦里工作的白领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类似头疼、鼻塞、眼睛干涩发痒以及疲乏无力这样的症状。时间一长,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病楼综合征”。于是,许多无端的责怪都冲向办公大楼,似乎是这些高楼大厦本身给楼内工作人员的健康带来了灾难。然而,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办公大楼本身并不是这种综合征的病源。人们在工作中所面临的日益增长的压力才是真正的元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四千多名在办公大楼里工作的英国政府雇员的健康状况。这些公务员分布在伦敦44个办公大楼里工作。研究人员对其工作环境及所受的工作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还分析了大楼里的有关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粉尘、空气中的真菌和细菌含量等。研究人员发现,虽然工作环境中的燥热和湿度情况,以及空气中的粉尘和细菌对楼内工作人员的健康有一些影响,但是真正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的结果却是,这些政府雇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以及常常所处的无助状态导致了这些人产生“病楼综合征”,而工作地点本身与这种综合征并无实质性的关联。
研究人员表示,“病楼综合征”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误导。这种综合征症状的存在,以及因此造成的许多工作人员经常请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大的。但是具体的工作环境并不是产生这些综合征的根源。
研究人员表示,像“病楼综合征”这样的情况,需要从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角度去分析。总的来讲,人们所面对的工作压力是造成这种综合征的主要根源,而工作环境状况差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出现“病楼综合征”后人们一般会怎么做

A.指责大楼设计者

B.指责大楼建筑者

C.指责公司领导

D.指责办公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