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8:《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订《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

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

答案

参考答案:

①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施策略中关于语文教学组织策略中指出“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解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探求问题的解答”。这就要求我们在互动过程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

教师A先由词语能否替换的问题人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香茶”和“浓茶”各自的含义,进而逐步引导学生走向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所以教师A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设置有目的、有层次性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进行引导,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而教师B在提出“鲁迅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这一问题之后,直接就让学生通过初步的感知深入到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跳跃比较大,也没有体现对学生思维上的逐步引导.故而学生无法作出令教师满意的回答。

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应该是在同一思路上协调进行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怎样回答.教师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言,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明确的点评,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师A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明确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并在学生分析完问题之后,又将问题引到文章描写上,带领着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B在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之后,只是简单地评价其“概括得很好”,之后并未对学生做进一步的引导,直接将问题上升到人物性格层面。

且教师在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的情况下露出焦急的神情,显然也为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