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孔子的许多教诲,说来都挺好听,诸如“刚、毅、木、讷”,“温、行、忠、信”以及“温、良、恭、俭、让”等等,都不失“为人之道”。然而,这些“优良品质”历来都是统治者、强者以及教育者用来______被统治者、弱者和受教育者的,他们自己一个个却未必______。国人历来______“成王败寇”的逻辑,而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一旦“成王”自然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获得了空前未有的优势,话语更______使他们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教训 遵从 遵循 特权
B.告诫 遵循 遵从 强势
C.控制 遵守 遵从 优势
D.训诫 遵从 遵循 霸权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训诫:教训和劝诫,用在这里形容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管理和教化最为合适;“教训”和“告诫”的涵义都比较单一,且程度较浅;而“控制”又显得太过暴力,程度过深。结合后三空的选择情况,“遵从‘为人之道’”、“遵循逻辑”、“话语霸权”都比较合适。故选D。

问答题 简答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 * * 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 * * 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指出邓 * * 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 * * “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