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约定某甲向某乙借款5万元,丙为该笔借款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后甲和乙又约定将借款金额变为7万元,并通知了丙,丙对此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则在甲不履行还款义务时:

A.丙的保证责任免除

B.丙仅在原5万元借款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对增加的2万元借款不承担保证责任

C.丙应就7万元借款承担保证责任

D.丙承担的保证责任由连带责任保证变为一般保证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主合同变更未经保证人同意时对保证人的保证责任所产生的影响。   《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据此规定,似乎A为正确答案,但《担保法解释》第30条第1款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根据该解释,《担保法》第24条所谓"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应当理解为"保证人对增加的债务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同时,参照《担保法》第23条规定的"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而不是全部免除保证责任,《担保法》第24条应作《解释》第30条第1款所述解释更为合理。故B是正确答案。

探究题

  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不超出50字)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麓”。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