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水平面上的渐缩弯管如图所示,已知断面1—1处的压强为p1=98Pa,断面平均流速u1=4m/s,管径d1=200mm,d2=100mm,转角α=45°。若不计弯管的水头损失,则水流作用在弯管上的力为()。

A.3.76kN,与水平方向夹角约30°

B.5.76kN,与水平方向夹角约32°

C.4.76kN,与水平方向夹角约40°

D.2.76kN,与水平方向夹角约29°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由连续性方程可求得流速v2和流量Q,由1—1与2—2断面间的能量方程求得压力p2。再建立动量方程求水流对弯管的作用力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名字叫“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的意蕴非常丰富。会徽的字体采用了汉简(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使汉简中的笔画和韵味与“Beijing 2008”几个字符有机地融合,自然、简洁、流畅。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 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双臂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涵浓重的中国韵味。
        这项作品传达和代表了四层含义: 
        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的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红色。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还是我国国旗的颜色,代表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标志的主体颜色为红色,具有代表国家、代表喜庆、代表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作品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表达出北京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出奥林匹克的理念和精神。 作品内涵丰富,表明中国北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人民的姿态。
       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强调以运动为核心,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并济,形象友善,在蕴涵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意蕴:                                                                                                                      
      刚柔并济:                                                                                                               
2.填空。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全名是                     ,这枚会徽的主体表现形式是                       ,奥林匹克精神是                             。 
3.这枚会徽主体图案颜色为什么要用红色?
                                                                                                                                               
4.这枚会徽图案中的运动人形是什么样子?酷似什么字?
                                                                                                                                              
5.“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传达和代表着什么含义?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