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远场回声过低,声像图不清楚时,应调节下列哪一项 ( )

A.增大探测深度

B.使用增益补偿调节

C.换用M型观察

D.降低动态范围,减少增益

E.增强监视器的亮度和对比度

答案

参考答案: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3题。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看似矛盾,实质上却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在阅读文章时,“咬文嚼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炼字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如朱光潜先生举的“韩愈推敲”的事例,用“敲”而不用“推”暗示了诗人内心倾向于温情、热闹而非孤寂、冷漠。所以仔细研究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可以为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供一些捷径。

  与“咬文嚼字”不同的是,“不求甚解”则是舍弃枝叶、直奔主题的一种阅读方式。读书时不固执一点,而是统观全局,从整体出发,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整个文章的脉搏。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一旦你已经准确地把握住了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即使你在初读时有个别字词当时不太清楚,这个时候我相信肯定也会迎刃而解了。仍以“韩愈推敲”为例,如果你已经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温情的一丝渴望,我想你肯定会明白“敲”字的妙处所在。

  那么究竟是“咬文嚼字”好,还是“不求甚解”好呢?究竟什么时候该用“咬文嚼字”,什么时候该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呢?许多书刊资料上都推荐“当精读一篇文章时,要‘咬文嚼字’,泛读时则要‘不求甚解”’。然而我认为这两种方法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没有必要分而用之,因此它们是统一的。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简单的字词,我们可以轻松地理解其含义,也没有必要深究;偶尔遇到几个感觉比较特别、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可以先作存疑记号,继续往下读,一遍看下来,我们可能一时还不能全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思想,但一般来说,只要认真地通读了全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主旨一般还是可以略知一二的。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反复认真地阅读,仔细推敲自己认为有必要思考的字词,我相信大部文章的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是可以被揣摩得八九不离十的。由关键词的作用去推敲文章的主旨,从文章的主题去理解、欣赏关键词的妙用,双管齐下,既读懂了文章,品味了文字,又节约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1.为什么说“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两次使用“韩愈推敲”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样的观点?作者为什么单单使用同一个例子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否同意许多书刊资料上都推荐的“当精读一篇文章时,要‘咬文嚼字’,泛读时则要‘不求甚解’”这种方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