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单糖是

A.多元醇
B.羧酸
C.多羟基醛或酮
D.酯
E.醚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

[明]归有先

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自春官进于冢宰喀’,而后分送诸曹,各随所隶以去,谓之办事。今年赐第者,三百九十有四人。既分曹,则余所同工部办事者四十有六人。而五人者,选入史馆。今夏首选,凡若干人皆得外补。夫同年而又同部,宜日相聚,以观其德业。然每晨入部,升堂只揖而退,卒无所事事。而当选者,亡何又各得官以去。是所谓同榜者,亦若率相值而已。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是选也,龙阳丁君得嘉兴之平湖。故事,同部送行,余次当为序,故余道其于同年之情如此。

嘉兴本古会稽吴郡之地,唐时犹隶苏州为县。其后乃割于吴,然风土民俗犹一也。余故关人,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人之忧之,未尝不以赋税之难。夫以天下财赋。悉在东南,欲其办集,诚难矣。田租之入,率数十倍于天下,然父子祖孙二百年来以为当然,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而水旱之灾,蠲贷曳令亦少矣。又经岛夷②焚剽之后,海上之戍不撤,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江、淮以南,益骚然矣。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凡为大吏,其势与民日远,一切以趋办为能。民之疾苦,非有关于其心也。若为令者,则民皆吾之赤子,朝夕见之。亦何忍使之逮系鞭笞,流离僵仆而不之恤也?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其他水旱流冗,荒莱 * * 蠹之所积逋谢,与今权宜一切之征求,谓宜有调停委曲于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

余历观前政,有不以催科为事,而事亦未尝不办集,往往为大官以去者。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传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庄子论解牛日:“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夫如是,天下事夫何忧其难!余固为吾丁君告,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

注释①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②春官:礼部官员;冢宰:主管朝中事务的部门或官员。  ③蠲(juan)贷:免除赋税、劳役等。  ④岛夷:此处指代倭寇或海盗。  ⑤乾没:贪求、贪得。  ⑥积逋:指累欠的赋税。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官进于冢宰进:举荐

B.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其:代词,他

C.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益:增加

D.固民之所乐输者输:缴纳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

②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

③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

④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

⑤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

⑥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

A.①②⑤    8.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榜中第的人因为分到不同的部门,或者虽然在同部门但每天没有在一起好好办事,

加之有部分人被分派到外地做官去了,所以作者感叹大家相聚一起很难。

B.作者认为因为自己是吴郡人,所以有必要把在吴郡做官的难处告诉到那里做官的同年,让他们多留意百姓的疾苦。

C.收取赋税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官员最难办的一件事,因为这里的田赋最多,又地处海边常受海盗的侵扰,加上水旱灾害以及官员贪腐等原因,百姓负担太重。

D.作者发现以前在吴郡做官的人,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而有的抓紧征收赋税也没有得到功名。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3分)

(2)谓宜有调停委曲予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4分)

(3)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3分)

问答题

根据对话情境,完成以下三个小问题。

  班长 大家注意啦!这里有一个通知:校学生会准备在六月八日举办现代诗歌朗诵会……

  学生甲 (性急地插话)现代诗歌朗诵会?喜欢诗歌的人并不是非常多,没有必要专门举办现代诗歌朗诵会啊!

  学生乙 可是,现在正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呢。举办现代诗歌朗诵会,能让大家更充分地感受现代诗歌的美,这种形式是很不错的。

  学生丙 我也觉得挺好的。我对现代诗歌很感兴趣。我喜欢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喜欢朗诵舒婷的《致橡树》。余光中的《乡愁》我也背得挺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班长 (提高声音)你们慢点争论!听我把话说完啊!文艺部的小张还要求各班在本周三之前将有关现代诗歌朗诵会的活动建议汇总到校学生会呢。

  学生乙(兴奋地)好!我建议……

(1)学生甲、学生乙和学生丙争论的焦点是(  )

A.余光中的《乡愁》究竟美不美

B.有没有必要举办现代诗歌朗诵会

C.喜欢诗歌的人到底多不多

(2)下面说法与班长的通知不相符的是(  )

A.校学生会准备在六月八日举办现代诗歌朗诵会

B.有关现代诗歌朗诵会的活动建议须汇总到校学生会

C.表演者只能朗诵泰戈尔、舒婷和余光中的诗

(3)假设你就是学生乙,请接着把你的活动建议说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