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禅悟红茶

马亭华

茶花开了,总会让人想起这含苞的春天,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一枚瘦到最后的茶,瘦出的是风骨和君子品性,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红茶的蕴藏太富有,内涵是一派甘醇的心境。

把春天泡成一壶鲜红的茶。水中有山,山中有雾,雾中有林,林中有甘露,微苦,掬一捧情丝入壶,撒三两点眼泪冲泡。月光,但须文火煮茶,松涛的背景,但须山谷的清音,满筐春色溢出了石壁。

真正的好茶总是挟天地之灵气,禅于内,形于外,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跳跃的茶的小小嫩芽,却有铁的品质,有蝶的梦境,好茶最好是用好泉水泡冲,那种感觉会让你顿时感受到清纯的雪沸腾着,冶炼着玫瑰的幽香。

端起一杯茶,轻轻品味,就品出了高蹈的灵魂,就瞧见那每一枚绿叶都披露神圣的光芒。用茶盖轻轻撩拨茶汤,杯沿上常常浮起如烟的丝绸,给人启迪,开悟,像启明星的眼睛常常打开了凡人拥塞的思路,茶盖和茶杯沿叮当响碰,越发让人听出紫砂烧制时暗藏着的春雷的爱,深奥的紫砂,响彻着内心清脆的泉音。

细细地看一枚枚茶叶,会顿觉情致盎然,妙趣横生。一枚枚茶叶在茶杯里荡漾,如舟子涉过浩波飘渺的春雨江南。好的茶叶,像极其懂得修行禅悟的人。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

茶的心中仰慕名山圣水,自然显露锋芒。洗尽一生的疲倦,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像修行的高僧,又似山中的隐士,忽而峰回路转,坐看风行云起,青山云雾,你守住自身的香,那是一生的苦,令人刻骨铭心的微苦。

茶是极受中国历代文人厚爱的,红茶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修行连着苦痛,那些志趣高远的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文人敞开胸怀,以笔端墨意拥抱这滚烫的生活,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

为茶为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孤峰清高,左右逢源,九曲回肠。因为茶而香飘万里,因为茶而和谐富足,美名远扬。

那清香袅袅的茶,泛着青铜之韵的茶,笑傲风霜雨雪的茶,把最嫩的心尖供奉出来。把荒凉留给山坡,滴落的茗露,幡然醒悟了一个茶的国度。满山的气节和率直,一个民族的写真,心中藏纳了春天和大海。

意中有溪流,一滴水感知江河。

境中有天地,一枚叶彻悟山川。

中国茶真是神形俱致,内敛,通达,清润,禅悟,从容开阔的境界,深藏于内心的修为,在岁月里反复翻滚,腾挪,不停地涤荡自我。是一杯茶,帮我们涤尽一身的漫漫征尘。品茶人那一颗燥热的心,最终听从了命运、风和炊烟的召唤。茶总能可以君子坦荡荡,一副好茶生长出一个国家的精髓和民族希望。

座上红炉烹雪,漫谈禅茶诗酒,堂前碧叶舒展,已度过多少春夏秋冬。

满堂风雅颂,明吐茶道;半壶日月星,暗含禅机。

一杯红茶让你释怀良久,默念红尘,笑含杯中日月乾坤之深意。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小题1:请体会文中画线语句“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的含意。(5分)

小题2:文章中的前三段似乎与标题中的“禅悟”无关,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小题3: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为什么厚爱“茶”?请结合文本分条陈述。(6分)

小题4:作者通过对“红茶”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小题1:“红色的海洋”指红茶;“苦胆”既指茶的苦味,也寓指人生的苦痛;“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指红茶有悠久的历史,成为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暗指文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经历,有如冲泡红茶的过程,在苦味中弥漫出亘古悠远的香气。(词语的理解3分,句意整体把握2分)(5分)

小题2:结构上:由“茶花”开篇,并着力描写“泡茶”的过程,引出下文的“品茶”,为后文“悟茶”作铺垫。内容上:从“茶花”以及“泡茶”联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展现了由茶中感悟到的君子的“风骨”和“品性”,从而也同样突出了标题中的“禅悟”。(结构分析3分,内容分析3分)(6分)

小题3:①茶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与文人的修身正行中的苦痛类似;②茶叶被冲泡开的过程,像志趣高远的文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的感觉;以笔端墨意拥抱这生活,③滚烫的茶水,如同滚烫的生活,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左右逢源,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于其间。④茶香飘万里,让文人美名远扬,感到生活的和谐富足。⑤茶蕴含着气节和率真,是一个民族的写真。(每点两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小题4:参考角度:红茶的炮制要经受诸多煎熬,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人生需要这种义无反顾的拼搏精神;饮茶可以提神,“像启明星的眼睛打开凡人拥塞的思路”,寓指心智的开启;茶能“守住自身的香”,正如人须坚定自己的信念;茶“神形俱致,内敛,通达”,正是人所追求的一种“君子坦荡荡”的状态。(能对原文中茶的色、香、味、形、神进行描述并能阐明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得4分;能围绕以上思路,结合自身体会展开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表述通畅,得4分)(8分)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单项选择题

(二)2011年12月,甲市乙县国税局对锦绣服装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该公司一笔账务处理异常。乙县国税局认为,该公司购进的某批布料用于 非应税项目,其进项税额276000元不应抵扣。乙县国税局决定:依法追缴该公司少缴的增值税税款,并加收相应的滞纳金。2012年2月1日,乙县国税局 向该公司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拟处少缴增值税税款的50%即138000元罚款。该《告知书》内容未涉及公司的听证权利问题。次日,该公司法 定代表人吴某和财务负责人楚某找到乙县国税局工作人员齐某,就有关事实和依据问题以口头形式向其作了全面的陈述和申辩,主要理由是:公司购进该批布料后, 将其全部用于委托他人加工服装,收回后全部用于对外销售,并缴纳了增值税。齐某当场劝吴某和楚某不要再狡辩和发牢骚,吴某和楚某只好作罢。2012年2月 7日,吴某打电话给齐某说:“我们公司要求举行听证。”对此,齐某口头解释说:“你们有权要求听证,但是,法律规定听证要求得书面提出,3天的听证申请期 限已经过了”。吴某听后就没有提交听证申请书。2012年2月10日,乙县国税局向该公司送达《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该公司处以少缴增值税税款的 50%即138000元的罚款。该公司对处罚不服,次日即向甲市国税局提出复议申请,请求撤销处罚决定。理由是:乙县国税局不依法告知听证权利和举行听 证,对公司提出陈述和申辩意见不进行复核,处罚决定程序违法。甲市国税局复议人员在审查乙县国税局的税务行政处罚案卷时发现:没有锦绣服装公司提交的陈述 申辩的书面材料和口头陈述申辩的笔录材料;在一份检查笔录上注明了“无陈述申辩”字样,但没有公司盖章或者公司有关人员签字。复议期间,乙县国税局不能提 供对锦绣服装公司提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进行复核的证据。

根据法律和有关规定,复议机关甲市国税局对此案的正确处理有( )。

A.作出变更处罚决定的复议决定

B.作出驳回复议申请的复议决定

C.作出确认处罚决定违法的复议决定,同时决定给予国家赔偿

D.作出撤销处罚决定的复议决定,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决定

E.作出撤销处罚决定的复议决定,但是不得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决定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究其义——悉:全,都  

C.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尤多——缪: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  

B.因取所藏韩氏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